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止痛藥為什麼越來越不管用

頭、牙、胃、腿……只要你能想到的部位, 都可能出現疼痛。 受到疼痛困擾, 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止痛藥。 然而, 如果發現原先一粒就能見效的藥片現在卻不管事了, 很多人不免心裡犯嘀咕, “這止痛藥是不是越吃越沒效了?”

臨床上常用的鎮痛藥物主要有四類, 即抗炎鎮痛藥、麻醉性鎮痛藥、非麻醉性止痛藥和局麻藥。

老百姓自己能買到的主要是第一類止痛藥裡的非甾體抗炎藥和對乙醯氨基酚, 也就是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布洛芬、萘普生等藥物。

這類藥物主要是用於緩解與組織損傷或炎症有關的傷害感受性疼痛。

但要注意, 它們並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的原發病, 因此, 隨著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排泄或是停藥後, 疼痛的症狀可能再現甚至加重。

止痛藥沒以前那麼管用, 並不是藥物本身的問題。 比如說一位牙疼的患者, 剛開始牙疼時吃一片布洛芬就能夠止痛, 過兩天再吃一片就不那麼管用了, 如果這種情況反復出現, 他就會以為是藥物越吃越不管用。 實際上, 這可能和患者主觀感受的變化有關, 止痛藥並不存在耐藥問題。 以止痛作用更強的嗎啡為例, 有研究顯示, 用嗎啡和生理鹽水作雙盲對照試驗, 當發生疼痛時, 用生理鹽水的人, 有一半的疼痛能夠得到緩解。

疼痛感變化, 除了主觀感受的改變, 更重要的可能是機體本身的變化。

“疼痛是伴隨著組織損傷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 它是主觀的, 而組織損傷可能是已被發現的, 也可能是潛在的。 也就是說, 組織損傷和主觀感受的變化都能影響患者對疼痛的表達。

機體發生器質性變化, 或是痛閾降低, 都可能使患者更容易感到疼痛或對疼痛的感受更強烈。

99藥劑師溫馨提醒:如果頭痛、痛經等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突然變化了, 可能提示病情已有變化, 應該去醫院檢查, 積極治療原發病。 不能查明病因的, 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更換止痛藥或調整藥量, 或是採用神經阻滯療法、電療、磁療、針刀療法等其他治療方法緩解疼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