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房屋倒塌, 地面裂縫, 山體坍塌, 江河污染等原因, 造成人員外傷, 易引起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和經土壤傳播的疾病發生, 對各種原因引起皮膚破損的人員必須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對傷口進行清創縫合, 給予有效的抗炎對症治療, 嚴重的送醫院救治, 教育廣大群眾破損的傷口不要與土壤直接接觸。
預防破傷風不僅限於打針, 處理傷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破傷風桿菌是一種芽孢厭氧菌, 平時存在於人畜的腸道中, 可隨糞便排到自然界, 生命力很頑強。 破傷風桿菌本身並不致病, 只有當細菌大量繁殖,
雖然人受傷後, 傷口被破傷風桿菌污染的可能性較高, 但真正得病的人卻很少。 破傷風桿菌只有在缺氧的環境中才能繁殖。 這種缺氧環境一般只有在傷口外口較小、傷口內有壞死組織或血塊充塞、局部缺血等情況時才會發生。
因此, 受傷後破壞受傷部位的缺氧環境, 也就是正確處理傷口是預防破傷風的關鍵。 而皮下注射破傷風抗毒素的目的是為了中和少量已進入人體的破傷風桿菌所產生的致病毒素, 它是預防破傷風感染的補救措施, 所以說, 預防破傷風切不可忽視傷口的處理。
無論傷口大小、深淺, 都要進行及時正確的處理, 若處理不當, 會引起傷口出血、感染、化膿,
所以, 皮膚出現傷口後, 要進行嚴格消毒。 皮膚出現傷口, 完整性遭到破壞, 細菌便有了可乘之機, 為減少細菌的入侵, 對傷口要進行認真的消毒。 可在涼白開水中加入食用鹽, 配成1%濃度的鹽水, 沖洗傷口, 有條件者, 可用0.9%的生理鹽水沖洗。 沖洗後, 應塗一些常用外用藥, 如2%碘酒或75%酒精等, 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去除傷口的細菌, 從而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