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傷急救現場, 不能只顧包紮表面看得到的傷口而忽略其他內在的損傷。
同樣是肢體上的傷口, 有沒有合併骨折, 其包紮的方法就有所不同。 有骨折時, 包紮應考慮到骨折部位的正確固定;同樣是軀體上的傷口, 如果合併內部臟器的損傷, 如肝破裂、腹腔內出血、血胸等, 則應優先考慮內臟損傷的救治, 不能在表面傷口的包紮上耽誤時間。 同樣是頭部的傷口, 如合併了顱腦損傷, 不是簡單包紮止血就完事了, 還需要加強監護。 對於頭部受撞擊的, 即使自覺良好, 也需觀察24小時。 如出現頭脹、頭痛加重,
與體腔相通傷口的包紮
對於與體腔相通的開放性傷口, 現場一般只需對傷口進行簡單的覆蓋, 然後儘快送醫院或緊急聯繫醫務人員前來救治。
例如, 與腹腔相通的腹部傷口, 可用乾淨的紗布、毛巾、被單等覆蓋。 如有腸管或網膜從創口處膨出, 切勿試圖將其回納腹腔內, 以免加重腹腔污染。 對膨出的腸管或網膜, 應用乾淨的碗將其完全蓋住, 或用乾淨紗布圈套于周圍再行包紮, 以防擠壓膨出的腸管或網膜。
前者應儘快用無菌紗布或其他清潔的敷料封閉傷口, 包紮固定, 防止反常呼吸, 以便減輕症狀和持續傷害。 對於“高壓(張力)型氣胸”, 由於破裂口形成單向活瓣,
再者, 頭顱外傷者如果出現“鼻孔、耳朵流出較大量的淡紅色液體”, 應考慮顱底骨折。 不要在現場試圖壓迫和填塞傷者鼻孔、耳朵, 以免造成顱內感染。 如骨折穿破頭皮或有腦組織膨出, 參照腹腔臟器膨出處理。
以出血為主要症狀的傷口包紮
在有出血的情況下, 外傷包紮的實施必須以止血為前提。 有時, 包紮本身就是止血的措施。 例如, 組織損傷造成的毛細血管出血, 出血時血液成水珠樣從傷口流出,
如採用指壓止血, 是在傷口的上方即近心端處, 找到跳動的血管, 用手指緊緊壓住。 需注意的是:此法僅能用於短時間控制血流, 應隨即採用“止血帶”止血法。
止血帶是具彈性的橡膠帶(帶與皮膚之間要墊上敷料), 亦可用寬度大於3釐米的布帶、毛巾、領帶等代替, 綁紮上臂或大腿上、中1/3交界處(注意:綁紮上臂時不能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