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常識>頸椎病>正文

毫針的基本操作技術是怎樣的?

持針法:是指施術者操持毫針保持其端直堅挺的方法。 臨床常用右手, 稱之為刺手。 《靈樞, 九針十二原》提出的"持針之道, 堅者為寶"被視為持針法操作的總則。 其具體操作方法包括:兩指持針法、三指持針法、四指持針法、持針身法、兩手持針法。 臨床上多依據針具的長度來選擇持針法(圖7-1) 。

進針法:進針法又稱下針法, 是將針具刺入皮膚, 並刺向深層的過程。 進針時, 一般以左手按壓穴位局部, 右手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 以環指抵住針身, 運用指力, 使針尖快速透入皮膚, 再刺向深層。 押手固定穴位, 夾持針身, 縱切肌膚, 減少刺痛和協助調節、控制針感。 常用進針方法有: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和管針進針法。 其中雙手進針法又包括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和提捏進針法(圖7-2) 。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針刺操作時, 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並及時調整,

是獲取並維持針感、提高療效、避免進針疼痛和組織損傷、防止意外事故的關鍵。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 它根據腧穴所在的位置和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而定。 一般分下列三種(圖7—3)。

(1)、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適宜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須避開血管等不宜於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膚肌肉淺薄或其下有重要臟器或組織部位的腧穴,如頭部、胸部的腧穴等。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程度,要根據施術腧穴所在的具體位置、病人基本情況、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行針法: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 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行針手法,一般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行針的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1)、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至於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醫者 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掌握(圖7一4)。

圖7-4行針的基本手法一提插法

(2)、撚轉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指和中、食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後來回旋轉撚動的操作方法。至於撚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該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特徵以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靈活應用(圖7-5)。

輔助手法是進行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操作方法。常用的輔助手法有循法、刮柄法、彈柄法、搓柄法、搖柄法、震顫法。

留針法:又稱停針法,置針術,就是進針以後,將針留置在穴位內,讓其停留一定時間後再出針。停留其間,可以不行針,靜置久留,也可以適當施以各種手法,主要依據病情而定。《靈樞》曰:"春取中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脫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留針法分為靜留針法和動留針法兩種。

靜留針法:將針刺入腧穴後,不行針,讓其安靜、自然地留置穴內,靜留以待氣至。

動留針法:將針刺入腧穴先行針待氣至後,留置一定時間,或在留針中間再施以手法,行針後複留針,叫動留針法。本法主要用於針後氣不至者,可時動針,時留針,直至氣至,氣不至,無問其數,延長行針和留針時間,直到氣至後出針。

留針在治療疾病時可增強療效主要是因為。

(1)、留針可候氣:進針後氣不至,留針片刻,具有候氣,待氣而至的作用。候氣時,可以安靜等待,也可以間歇運針,施以各種催氣手法,直到氣至。

(2)、留針可調氣:進針得氣後留針一定時間,有調氣、行氣作用,使過盛、不足的經氣進行自我調節。氣不至者留針可使氣至,氣已至者留針可使邪去,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往往在調氣留針中可得到發揮。

(3)、留針可逐邪扶正:留針有去邪,使氣至而扶正逐邪的作用。

(4)、留針可協助補瀉:虛寒留針,可補虛進陽;實熱留針,可清熱瀉實。

出針法:出針時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撚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後退出。補法用消毒幹棉球揉按針孔;瀉法不按閉針孔,使邪氣外瀉。出針後醫者應檢查針數, 以免將針遺留在病人身上。

此法適宜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須避開血管等不宜於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膚肌肉淺薄或其下有重要臟器或組織部位的腧穴,如頭部、胸部的腧穴等。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程度,要根據施術腧穴所在的具體位置、病人基本情況、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行針法: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 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行針手法,一般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行針的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1)、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至於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醫者 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掌握(圖7一4)。

圖7-4行針的基本手法一提插法

(2)、撚轉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指和中、食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後來回旋轉撚動的操作方法。至於撚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該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特徵以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靈活應用(圖7-5)。

輔助手法是進行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操作方法。常用的輔助手法有循法、刮柄法、彈柄法、搓柄法、搖柄法、震顫法。

留針法:又稱停針法,置針術,就是進針以後,將針留置在穴位內,讓其停留一定時間後再出針。停留其間,可以不行針,靜置久留,也可以適當施以各種手法,主要依據病情而定。《靈樞》曰:"春取中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脫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留針法分為靜留針法和動留針法兩種。

靜留針法:將針刺入腧穴後,不行針,讓其安靜、自然地留置穴內,靜留以待氣至。

動留針法:將針刺入腧穴先行針待氣至後,留置一定時間,或在留針中間再施以手法,行針後複留針,叫動留針法。本法主要用於針後氣不至者,可時動針,時留針,直至氣至,氣不至,無問其數,延長行針和留針時間,直到氣至後出針。

留針在治療疾病時可增強療效主要是因為。

(1)、留針可候氣:進針後氣不至,留針片刻,具有候氣,待氣而至的作用。候氣時,可以安靜等待,也可以間歇運針,施以各種催氣手法,直到氣至。

(2)、留針可調氣:進針得氣後留針一定時間,有調氣、行氣作用,使過盛、不足的經氣進行自我調節。氣不至者留針可使氣至,氣已至者留針可使邪去,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往往在調氣留針中可得到發揮。

(3)、留針可逐邪扶正:留針有去邪,使氣至而扶正逐邪的作用。

(4)、留針可協助補瀉:虛寒留針,可補虛進陽;實熱留針,可清熱瀉實。

出針法:出針時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撚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後退出。補法用消毒幹棉球揉按針孔;瀉法不按閉針孔,使邪氣外瀉。出針後醫者應檢查針數, 以免將針遺留在病人身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