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黃散出自宋代醫家錢乙所著《小兒藥證直訣》:“瀉黃散, 又名瀉脾散, 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七錢, 山梔子仁一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去蘆, 切焙)。 上銼, 同蜜酒微炒香, 為細末, 每服一錢至二錢, 水一盞, 煎至五分, 溫服清汁, 無時。 ”在《小兒藥證直訣》中, 尚有兩處見到瀉黃散, 一處是“目內證”下:“黃者, 脾熱, 瀉黃散主之”。 另一處是“弄舌”下:“脾臟微熱, 令舌絡微緊, 時時舒舌。 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 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讀到, 瀉黃散主治“脾熱”。 脾熱的具體表現是小兒“弄舌”, 尚有目內黃。
後世方書多談脾虛、脾寒及脾濕者,
《醫方集解》指出, 瀉黃散“治脾胃伏火, 口燥脣乾, 口瘡口臭, 煩渴易饑, 熱在肌肉。 ”從理論上講, 脾主肌肉、四肢, 脾開竅於口, 唇為脾之外候, 脾惡濕, 主運化水濕等。 脾中伏火的具體表現應該多見於唇、口、肌肉、四肢之處的火熱類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