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重用生甘草治復發性口腔潰瘍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 亦名蜜甘(《本經》)、蜜草(《名醫別錄》)等。 味甘, 性平, 入心、肺、脾、胃經。 具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功效。 臨床上常用以補氣, 調和諸藥, 筆者取生甘草和中補虛, 緩急解毒的功效, 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多例, 療效滿意。

患者, 劉某, 女, 42歲, 2009年12月15日就診。 以“反復舌尖及舌下潰瘍疼痛2年餘, 再發3個月”為主訴。 2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舌尖及舌下潰瘍, 予內服中藥及外部塗藥等治療, 時輕時重, 纏綿不愈。 3個月來潰瘍漸增大, 疼痛難忍, 嚴重影響進食, 經治療效果不理想。 刻診:舌尖部、舌下系帶兩側可見米粒及綠豆大小潰瘍,

紅且隆起, 觸痛明顯, 自感口幹不欲飲, 煩躁, 納差, 小便黃, 大便黏滯不爽, 舌紅, 苔潤, 脈細數。 西醫診斷:復發性口腔潰瘍。 中醫診斷:口瘡。 治以和中解毒, 清熱燥濕。 處方:生甘草30克, 半夏15克, 乾薑10克, 黃連6克, 黃芩10克, 黨參10克, 藿香10克, 白茅根12克, 焦三仙各15克, 大棗3枚。 10劑, 水煎服, 日1劑。

服藥後, 疼痛明顯減輕, 口渴減輕好轉, 可進食。 原方改生甘草15克, 半夏10克, 減藿香, 繼服15劑後痊癒。 複查:舌尖部、舌下系帶兩側潰瘍消失, 黏膜正常。 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按:復發性口腔潰瘍目前病因未明, 現代醫學認為與免疫密切相關, 誘因多與局部創傷、精神緊張、激素水準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有關, 無特效藥物治療。 本病屬中醫學“口瘡”、“口瘍”等。

筆者臨床體會, 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症狀、病機契合《金匱要略·狐惑病》所言“……蝕於上部則聲嘎, 甘草瀉心湯主之”, 多因疾病初期內服、外用寒涼藥物過重, 致脾胃虛弱, 濕熱壅滯, 薰蒸於上而發, 選用甘草瀉心東加味治療, 重用生甘草有明顯療效。 生甘草可清中焦之火, 益中宮之虛, 《藥品化義》言:“甘草, 生用涼而瀉火, 消癰腫, 利咽痛, 解百藥毒, 除胃積熱, 此甘涼除熱之力也。 ”配黃連、黃芩、白茅根苦寒降泄以除熱;配乾薑、半夏、藿香辛溫以燥其濕;配焦三仙、黨參、大棗益氣以斡旋上下。 諸藥合用, 中虛得補, 熱清濕除, 口瘡自愈。 現代藥理研究甘草具有類激素樣作用, 可調節機體免疫, 解毒止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