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甘草就是甘草的一種存在方式, 沒有進過加工的甘草, 而生甘草主要是在呼吸類的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功效, 對一些腸道疾病也有效果,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生甘草的具體資訊以及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生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 《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 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 經方少有不用者。 ”“國老”, 即帝師之稱。 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 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 治七十二種乳石毒,
甘草性平, 味甘, 歸十二經。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 在中醫上, 甘草補脾益氣, 滋咳潤肺, 緩急解毒, 調和百藥。 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 生用主治咽喉腫痛, 痛疽瘡瘍, 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 大便溏薄, 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西醫藥理發現, 甘草劑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映的功能, 因此在西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 緩解咳嗽, 祛痰, 治療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酮類作用, 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製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 延長上皮細胞壽命, 有抗炎活性, 常用於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來源】:單驗方。
【原料】:生甘草3-5克, 桔梗5-10克。
【制法】:開水沖泡, 含漱、飲服。
【甘草性狀】:根呈圓柱形, 長25-100cm, 直徑0.6-3.5cm。 外皮鬆緊不一。 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 具顯著的縱皺紋,
【國老——眾藥之王】
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 《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 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 經方少有不用者。 ”“國老”, 即帝師之稱。 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 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
【用法用量】:1.5-9g。
【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防蛀。
【製劑】:甘草浸膏。
生甘草適宜人群和不適宜人群
1、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
2、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忌服。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用於心氣虛, 心悸怔忡, 脈結代, 以及脾胃氣虛, 倦怠乏力等。 前者, 常與桂枝配伍, 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 後者, 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用於氣喘咳嗽。 可單用, 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 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 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總結:甘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草藥了,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甘草也不是適合所有人使用的,所以我們在食用之前要注意是否為適合食用人群,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總結:甘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草藥了,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甘草也不是適合所有人使用的,所以我們在食用之前要注意是否為適合食用人群,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