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是中醫中很好的藥材, 能夠治療各種疾病, 一起瞭解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別名:冷飯團、硬飯頭、紅土苓、土萆薢、山牛、土苓、山硬硬、飯團根、山豬糞、毛尾薯、山遺糧、山奇良。
採制:夏、秋二季採挖, 除去鬚根, 洗淨, 乾燥;或趁鮮切成薄片, 乾燥。

性味歸經:甘、淡, 平。 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除濕, 解毒, 通利關節。 用於濕熱淋濁, 帶下, 癰腫, 瘰鬁, 疥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 筋骨拘攣疼痛、瘰鬁、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60g;或入丸、散。 或蒸露;或釀酒。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禁忌:肝腎陰虛者慎服。 忌犯鐵器, 服時忌茶。
備註
(1)用本品治梅毒, 可配合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 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濕熱瘡毒, 常與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蒼術等配伍同用。 此外, 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 有一定療效。
(2)該品對於治療痛風也有一定療效。
除濕, 解毒, 通利關節。

1、梅毒。
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 煎水代茶飲。
2、骨攣癰漏(筋骨疼痛, 潰爛成癰, 積年累月, 終身成為廢疾)。
用土茯苓一兩, 有熱加黃苓、黃連, 氣虛加四君子湯,
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 煎水代茶飲。
3、瘰鬁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 或研為末, 水煎服, 或加在粥內吃下。
(1)治療頭痛。 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 再根據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藥物。 治療頑固性頭痛45例, 顯效17例, 好轉27例, 總有效率97.8%。 用藥時間最短7天, 最長3個月。

(2)治療膝關節積液。 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方, 加大土茯苓用量, 輕則30g, 重則達120~240g。 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
(3)治療急性菌痢。 土茯苓(鮮)、車前草各90g, 穿心蓮30g。 加水1500ml, 煎至1000ml。 每服40ml, 每日3~4次。 治療67例, 全部治癒。 平均治癒天數為3.8天。
(4)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土茯苓60g, 甘草9g, 每日1劑, 2次煎服。 病重體質較好者, 土茯苓可加至150g, 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 治療80例, 一般服用2~3劑, 重者4~5劑痊癒。
4、治療梅毒。
土茯苓60~240g(必要時可加至250g以上), 蒼耳子、白鮮皮各15g, 甘草3~10g, 水煎, 日1劑, 3次服, 20天為1療程。 治療梅毒400例, 其中隱性301例。 通過3次血清檢驗, 轉陰者357例, 進步者26例, 無效者17例, 總有效率為95.75%。
食用方法
1、土茯苓燉豬肉。 鮮土茯苓100克, 豬肉100克,

2、土茯苓炒豬肝。 土茯苓100克,豬肝250克,料酒、精鹽、味精、醬油、蔥花、薑絲、豬油各適量。將土茯苓去雜質,洗淨去皮切片;豬肝洗淨切片。鍋燒熱加豬油,油熱下蔥薑煸香,放入豬肝煸炒,烹入醬油煸炒,加入適量水、料酒、精鹽、炒至豬肝入味,投入士茯苓炒至熟入味,點入味精,出鍋裝盤即成。功效:補益氣血、利關節。
3、土茯苓粥。鮮土茯苓5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土茯苓去雜質,洗淨切碎;粳米淘洗乾淨。鍋內放入粳米和適量的水,煮沸後,加入土茯苓燒至熟爛,加入適量白糖攪勻,出鍋裝碗即成。功效: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
4、人參地黃燉蜜糖。人參15克,生地黃90克,土茯苓60克,蜜糖30克。生地黃洗淨,切成小粒;土茯苓洗淨,碎成小粒。上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煲1小時,湯約1碗半,用燉盅盛裝。人參洗淨,切片,放入盛有生地黃、白茯苓湯的燉盅內,燉盅加蓋,文火隔水燉3~4小時,取出待稍涼,加入蜜糖溶化後飲用。功效: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5、土茯苓燉龜。土茯苓30克,烏龜1只,精鹽適量。將烏龜去頭、甲,洗淨,切塊。將土茯苓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煎煮取汁,至汁濃時停火,去渣留汁。將藥汁、龜肉、精鹽入鍋,加水適量,共燉至龜肉熟停火即可。肝炎患者每日可食1~2次,食肉飲湯。連燉8~10次,每日燉食1次。功效:可滋陰養血、解毒利濕,適合於慢性肝炎患者作食療之用。

6、土茯苓鴨肉湯。鴨肉90克,桂枝9克,大料6克,土茯苓15克。把全部用料洗淨一齊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鴨肉酥爛為度,調味即可。隨量飲用。功效:利濕解毒、通利關節,治梅毒性關節炎屬於濕毒痹阻者,症見關節腫脹鈍痛,痛有定位,夜間疼痛加劇,身重倦怠,小便短小,舌胖苔垢,脈沉而濡。
結語:土茯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對於想要食用土茯苓的人來說,一定要記牢他的禁忌。
土茯苓100克,豬肝250克,料酒、精鹽、味精、醬油、蔥花、薑絲、豬油各適量。將土茯苓去雜質,洗淨去皮切片;豬肝洗淨切片。鍋燒熱加豬油,油熱下蔥薑煸香,放入豬肝煸炒,烹入醬油煸炒,加入適量水、料酒、精鹽、炒至豬肝入味,投入士茯苓炒至熟入味,點入味精,出鍋裝盤即成。功效:補益氣血、利關節。3、土茯苓粥。鮮土茯苓5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土茯苓去雜質,洗淨切碎;粳米淘洗乾淨。鍋內放入粳米和適量的水,煮沸後,加入土茯苓燒至熟爛,加入適量白糖攪勻,出鍋裝碗即成。功效: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
4、人參地黃燉蜜糖。人參15克,生地黃90克,土茯苓60克,蜜糖30克。生地黃洗淨,切成小粒;土茯苓洗淨,碎成小粒。上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煲1小時,湯約1碗半,用燉盅盛裝。人參洗淨,切片,放入盛有生地黃、白茯苓湯的燉盅內,燉盅加蓋,文火隔水燉3~4小時,取出待稍涼,加入蜜糖溶化後飲用。功效: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5、土茯苓燉龜。土茯苓30克,烏龜1只,精鹽適量。將烏龜去頭、甲,洗淨,切塊。將土茯苓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煎煮取汁,至汁濃時停火,去渣留汁。將藥汁、龜肉、精鹽入鍋,加水適量,共燉至龜肉熟停火即可。肝炎患者每日可食1~2次,食肉飲湯。連燉8~10次,每日燉食1次。功效:可滋陰養血、解毒利濕,適合於慢性肝炎患者作食療之用。

6、土茯苓鴨肉湯。鴨肉90克,桂枝9克,大料6克,土茯苓15克。把全部用料洗淨一齊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鴨肉酥爛為度,調味即可。隨量飲用。功效:利濕解毒、通利關節,治梅毒性關節炎屬於濕毒痹阻者,症見關節腫脹鈍痛,痛有定位,夜間疼痛加劇,身重倦怠,小便短小,舌胖苔垢,脈沉而濡。
結語:土茯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對於想要食用土茯苓的人來說,一定要記牢他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