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復發性口腔潰瘍宜從脾胃治

復發性口腔潰瘍在臨床頗為常見, 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的淺表性潰瘍, 但因其具有反復頻繁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 治療和控制復發均較為困難。

該病屬於中醫學口瘡、口糜、口疳的範疇, 證屬脾虛濕困型較多, 這與南方地區的濕熱氣候、居民飲食習慣等有關, 又因反復發作, 病程遷延, 大多兼有氣虛表現。 因此, 對此種類型的口腔潰瘍應當治以補益脾胃之氣。

方某, 女, 53歲。 患者近10餘年來反復出現口腔側壁黏膜及舌尖多處米粒大白色潰瘍, 周圍有紅暈, 疼痛難忍, 故長期服用雷公藤片以緩解症狀。

胃脘部脹氣, 偶有噯氣反酸, 半年前胃鏡檢查提示淺表性胃炎。 患者平素飲食較清淡, 納食不香, 大便每日一行, 質偏稀, 小便正常, 絕經6年。 舌尖紅, 苔白, 脈沉細。 證屬脾胃氣虛, 陰火上炎, 治以升發陽氣, 潛降陰火, 方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處方:黃芪15克, 黨參10克, 白術20克, 炙甘草6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陳皮8克, 砂仁6克, 炒黃連6克。 7劑, 每日1劑, 水煎服。

一周後患者複診, 述服藥後潰瘍部疼痛好轉, 潰瘍面積縮小, 胃脘部脹氣明顯減輕, 納食增加, 大便一日一行, 基本成形。 繼服5劑, 潰瘍基本癒合, 隨訪2月未復發。

按:脾胃位居中焦, 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化生營養物質的重要臟腑, 脾開竅於口, 脾經挾舌本, 散舌下, 因此口瘡的發生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 所以治療口瘡以調理脾胃為主,

或兼調他髒。

中醫學認為, 情志不遂, 飲食不節, 勞倦過度, 或過用抗炎藥物與苦寒清涼之品, 均能損傷脾胃之元氣, 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 因此, 對於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治療關鍵在於補脾胃之氣, 以升發陽氣, 潛降陰火。 方中炙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胃之氣;柴胡、升麻升舉陽氣, 使脾複健運, 清陽上升, 陰火伏藏以治本。 可配知母、黃柏瀉降陰火, 黃連清心火以治標;咽痛者加山豆根;熱重口渴者加天花粉、石膏、知母;腹瀉者加山藥、白扁豆、車前子;苔白厚膩者加砂仁、藿香、佩蘭。

現代醫學認為, 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可能與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內分泌變化、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 近來越來越多學者認為該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經大量實驗研究證實, 補中益氣湯對免疫有雙向調節作用, 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 同時此方的鋅、錳、銅、鐵含量亦非常豐富, 對平衡機體的氣血陰陽有良好的效果, 臨床上用於復發性口瘡療效確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