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生清熟補說地黃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 入藥有鮮地黃、幹地黃、熟地黃3種, 雖屬一物, 然因採制不同, 而功效迥異。 鮮者即採挖後洗淨直接應用;幹者即將鮮者曬乾或烘乾, 使其內部乾燥而顏色變黑, 通體柔軟;熟者即將幹者拌黃酒反復蒸曬, 直至內外黑潤為度。

地黃最早載於《本經》:“主折跌絕筋, 傷中, 逐血痹, 填骨髓, 長肌肉, 作湯除寒熱積聚, 除痹。 生者尤良。 ”《名醫別錄》曰鮮地黃“主婦人崩中血不止, 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 傷身、胎動不安、胎不落, 墮墜踠折, 瘀血留血, 鼻衄吐血, 皆搗飲之”。 《藥性論》曰幹地黃“補虛損, 溫中下氣,

通血脈, 治產後腹痛, 主吐血不止”。 《日華子諸家本草》亦雲:“治驚悸勞劣, 心肺損, 吐血, 鼻衄, 婦人崩中血暈, 助筋骨。 ”《本草綱目》雲:熟地黃“填骨髓, 長肌肉, 生精血, 補五臟、內傷不足, 通血脈, 利耳目, 黑鬚髮, 男子五勞七傷, 女子傷中胞漏, 經候不調, 胎產百病。 ”《本草從新》亦雲:“滋腎水, 封填骨髓, 利血脈, 補益真陰, 聰耳明目, 黑髮烏須。 ”

鮮地黃性味甘苦、性寒, 功能清熱涼血, 生津止渴, 主治溫病傷陰, 大熱煩渴, 神昏斑疹, 吐血衄血, 虛勞骨蒸, 消渴便秘;幹地黃性味甘苦、性平, 功能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 主治熱病傷陰, 消渴便秘, 心煩失眠, 虛勞咳嗽, 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熟地黃性味甘, 性微溫, 功能養血滋陰, 補精益髓, 主治血虛萎黃, 眩暈心悸, 失眠多夢,

潮熱盜汗, 腰酸腿軟, 視物昏花, 耳鳴耳聾, 鬚髮早白, 月經不調, 崩漏下血。 凡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忌服。

藥理證實幹地黃有強心、降血糖、消腫抗炎、止血、保肝、抑菌、抗腫瘤及皮質激素樣免疫抑制作用;熟地黃補血作用與骨髓造血系統有關, 所含的鐵、磷、鉀、銅等微量元素促進造血, 對炎性肉芽囊腫有明顯抗滲出、抗增生作用, 還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自從宋代錢乙將張仲景“金匱腎氣丸”去肉桂、附子, 改為六味地黃丸之後, 衍生出許多以“地黃丸”命名的成藥, 如麥味、杞菊、知柏、明目、歸芍、參麥、滋陰地黃丸等。 藥理研究證實, 六味地黃丸有以下功用:一是有抗疲勞、抗低溫、耐缺氧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二是能改善神經系統、性腺功能障礙;三是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減少心肌膠原沉著、減輕主動脈壁脂質沉著;四是提高實驗動物血鈣、磷含量,

抗佝僂病;五是顯著降壓、鎮靜、利尿, 改善腎功能;六是促進肝糖元合成, 有利於加強肝臟解毒功能;七是顯著降血糖, 使紅細胞糖代謝恢復正常;八是誘生干擾素, 提高免疫功能;九是具有雙向調節功能;十是調動人體抗癌能力, 扶正祛邪有助於防治癌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