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XX, 男, 3個月, 因高燒無汗而喘已五天, 於1960年4月27日住某醫院。
住院檢查摘要:肺部叩診有濁音, 聽診有水泡音。 血化驗:白細胞總數14,100/立方毫米, 中性46%, 淋巴54%, 體溫40℃以上, 肝臟腫大, 呈堵塞性呼吸, 二度缺氧, 神識昏迷, 時而抽風。
病程與治療:曾予冬眠合劑、冰袋、氧氣吸入等治療。 29日請蒲老會診, 患兒仍高燒不退, 灼熱無汗, 喘急氣促, 胸高膈扇, 昏迷抽風, 唇紺面赤, 舌紅苔白, 脈浮數, 此由風溫犯肺, 衛氣鬱閉, 未出三日急宜解表, 宜涼解之劑以解表開閉, 並結合毛地黃化, 補充血漿、輸液及氧氣吸入等措施。
處方:
麻黃五分 杏仁一錢 生石膏三錢 甘草五分 前胡五分 桔梗五分 僵蠶一錢 牛蒡子一錢 竹葉一錢 蔥白二寸 速服二劑。
複診:患兒雖然仍高燒昏迷, 喘急、氣促, 但周身皮膚微潤, 抽風減少, 舌仍紅, 苔轉微黃, 脈尚浮數, 用原方減去桔梗、蔥白, 加鉤藤一錢以熄風, 萊菔子一錢, 炒蘇子八分以降氣, 進一劑。
三診:熱漸降, 喘漸平, 神識昏迷亦漸清醒, 已不抽風, 唯咳嗽痰多, 舌紅減, 苔亦稍退, 脈不浮而數, 由表邪已解, 肺閉已開, 但痰尚甚, 繼以泄熱降氣化痰之劑。
處方:
桑皮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炒蘇子八分 前胡八分 萊菔子一錢 厚樸五分 化橘紅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葦根三錢 二劑。
四診:患兒熱已退清, 喘亦不作, 神清面榮, 諸證基本解除, 唯餘輕度咳嗽, 乃以調和肺胃之品二劑,
按:高燒抽風, 昏迷喘促, 是小兒肺炎的嚴重證候。 初起雖用冬眠合劑和冰袋鎮靜退熱, 而諸證未見好轉。 究其病機, 全由表邪郁閉, 衛氣不通, 肺氣不開, 以致神昏, 並非病邪已犯心營, 故用麻杏石甘東加味直解其表, 宣肺開閉, 連進三劑始獲表解閉開。 凡六淫外邪, 表閉證多見此候, 若不詳審, 誤作邪入心營, 進清營、清宮者有之, 進牛黃、至寶者有之, 則誅伐無過, 徒傷正氣, 表閉終不解除, 而成內閉之危, 臨床者宜慎思之。 此案于會診時, 因患兒高燒喘急, 昏迷抽風, 曾結合西醫緊急處理(輸液, 輸氧, 藥物洋地黃等), 為中醫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由此可見, 中西醫結合在處理危重病症方面的特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