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慢性病毒性肝炎概述

慢性病毒性肝炎, 多系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遷延不愈, 移行而成。 一般病程在6個月以上, 主要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兩類。 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 可能和患者年齡, 營養及免疫狀態, 治療延誤, 過早活動, 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 日前, 現代醫學對本病仍以對症治療為主。

本病的中醫論述, 屬“脅痛”、“瘀證”等病症。 關於對本病病機證候的認識, 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 如“脅痛”一證, 《素問》指出:“肝熱病者, 小便先黃……脅滿痛。 ”清代尤在涇在《金匱翼》一書中說:“肝鬱脅痛者, 悲哀惱怒, 鬱傷肝氣。

”已認識到脅痛與肝臟有一定關係, 並認為外邪侵襲為脅痛發病的一個原因。 在具體辨證上, 明清醫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張景嶽指出:對本病“但察其有形無形, 可以知之矣。 蓋血則有形而不移, 或堅硬而拒按;氣則流行而無跡, 或倏聚而倏散。 ”認為應據有形無形來分辨屬氣屬血。 林颯琴在《類證治裁》中分脅痛為肝鬱、肝瘀、痰飲、食積、肝虛諸類, 均表明是本病的關鍵。 在治療用藥上, 張仲景所制訂的下瘀血湯、桃核承氣湯、抵當湯、鱉甲煎丸等, 為後世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樹立了典範。 而葉天士對脅痛屬久痛人絡者, 善於用辛香通絡, 甘緩理虛, 辛泄宣瘀等治法, 立方選藥, 頗具巧思, 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

現代最早明確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醫治療的報導,

見於1960年。 而首次較集中的臨床觀察樣本發表於1964年。 80年代以來, 隨著乙型肝炎抗原的發現, 本病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十分迅速。 據不完全統計, 以中醫藥治療的病例累計達3萬例以上, 平均療效超過80%。 在辨治規律的揭示和臨床經驗的積累上, 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在機理研究方面, 做得最多的為本病與免疫的關係, 包括不同的中醫治法對遷延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分型與生化免疫指標關係的探討等。 其次, 還進行了中醫辨證客觀化的研究, 如在慢性肝病虛證(肝陰虛、脾氣虛)血中微量元素鋅、銅的變化以及慢性肝炎舌象與肝臟病理變化關係等方面,

都作了較深人的探討。 另外, 在中藥研究方面, 也日趨深入, 如對丹參治療慢性肝炎的機理, 進行了實驗研究, 考察了150種中草藥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抑制作用。 這些探討對認識本病, 辨證與辨病, 治療用藥等方面都提供了客觀依據。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