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理中丸加減治療“寒中”

在李東垣“內傷脾胃學說”中, 有“初為熱中, 末傳寒中”之說, 李東垣對“熱中”論述多而對“寒中”較少論述。

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載一案, 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寒中”, 可供參考。

“真定府武德卿, 年四十六歲。 至元丙子三月間, 因憂思勞役, 飲食失節得病, 肢體冷, 口鼻氣亦涼, 額上冷汗出, 時發昏憒, 六脈如蛛絲……今德卿形證, 乃陰盛陽虛, 苦寒之劑, 非所宜也。 《內經》雲: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又《陰陽應象論》雲:陰盛則身寒汗出, 身常清, 數慄而寒, 寒而厥。 《調經篇》亦雲:陰盛生內寒。 岐伯曰:厥氣上逆, 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 故寒中。 東垣解曰:此脾胃不足, 勞役形體, 中焦營氣受病, 末傳寒中, 惟宜補陽。 遂以理中東加黑附子, 每服五錢, 多用蔥白煎羊肉湯, 取清汁一大盞, 調服之。 至夕四肢漸溫, 汗出少, 深夜再服。 翌日精神出, 六脈生, 數服而愈。 ”

證屬內傷寒中, 已至昏憒、冷汗、脈微之危重, 方用附子理中湯, 取其“補陽”, 而非祛寒, 每服僅五錢, 且用蔥白煎羊肉湯調服。 “易水學派”治療內傷手法, 值得臨證體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