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腹診方證運用四則

腹診乃為中醫四大診法“望、聞、問、切”中切診的內容, 在七版教材《中醫診斷學》中屬於按診的內容。 七版教材對按診定義為:按診是醫生用手直接觸摸或按壓病人某些部位, 以瞭解局部冷熱、潤燥、軟硬、疼痛、腫塊或其他異常變化, 從而推斷疾病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 關於運用腹診法診查疾病, 早在《內經》、《難經》中就有記載,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於熱。 ”《靈樞·百病始生》說:“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 饑則積見, 飽則積不見, 按之不得。 ”《難經·五十五難》 說:“積者,

陰氣也, 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素問》、《九卷》為《傷寒雜病論》”, 將腹診與方藥有機地結合起來, 開創了腹診辨治疾病的先河, 如《傷寒論》第138條言:“小結胸病, 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 小陷胸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說:“按之心下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此後歷代醫家各有發揮, 或有專篇論述。

《傷寒論》第318條言:“少陰病, 四逆, 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此方本為陽鬱厥逆而設, 但臨證厥逆者少, 究其病機乃為肝氣郁滯, 陽氣受遏。 氣滯不暢則見腿喜敲打, 敲打以疏通氣滯。 肝“在聲為呼”,

肝氣鬱滯而喜呼喊。 李士材在《醫學入門》又謂“肝與大腸相通”, 肝氣鬱疏泄不暢而致大便有不淨感。 氣滯發展進而現陽鬱之征, 陽氣不布則惡寒, 陽鬱蓄久則化熱, 導致往來寒熱, 熱甚則迫津外泄, 故呈陣發性汗出, 熱擾心胸則心悸, 活動時陽氣得伸故心悸反而減輕。 劉保和結合這些症狀, 同時抓住腹直肌壓痛這一主症, 辨為四逆散證而得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