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西醫通約的內在依據

中西醫結合”已經走過50多個春秋, 但是在對中西醫能否結合的問題上, 學術界仍然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從西學東漸始, 中醫與西醫便結伴而行, 臨床中不斷顯示出二者結合運用的優勢, 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符合科學規律, 前途廣闊。 一種認為中醫與西醫本來就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思維和理論, 無論技術上如何結合, 理論上不可能通約, 難以走到一起。 雖然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但中西醫結合現有的臨床成果還是缺乏足夠說服力的。 要達到認識上的統一, 唯有打破“中西醫不可通約論”才有可能實現。

所以, 探尋中西醫通約的內在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同一研究物件 是通約基本前提

中醫與西醫分屬於醫學的兩個流派, 分別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 但是, 它們也有著共同的一面, 就是研究物件的同一, 即關注人的健康與疾病。 儘管中西醫認識疾病的角度各異, 研究路徑有別, 但由於研究物件的一致, 便具有了走向統一的可能。

中醫以宏觀思維為主, 西醫以微觀分析見長, 在當代科學研究, 宏觀與微觀緊密結合的大勢影響下, 中西醫研究必然會在某些方面、某些環節發生碰撞、發生交叉, 進而出現局部的融合。 這種融合必然帶來中西醫認識上的統一。

中醫以整體為主, 但也關注局部,

只是在認識局部時是從整體著眼, 側重於關係, 即所謂“以大見小”。 西醫注重局部, 但也關注整體(如某些疾病在整體條件不具備時, 局部的治療就要做出必要的調整);只是西醫關注整體時主要從結構上認識和把握。 一個注重整體, 一個注重局部;一個側重關係, 一個側重結構, 這是中西醫的本質區別。 但是, 關係是建立在結構(包括實體的與非實體的)之上的, 沒有結構的“關係”是不存在的。 所以深化關係認識, 首先要深化對結構的認識。 關係與結構的不可分離, 是中西醫走向統一的重要內在條件。

“研究中醫”宣導的就是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醫的理論進行闡釋和深化, 既有系統方法的研究也有還原方法的研究, 更有二者結合的研究。

中醫原理一旦得到現代科學理論的闡明, 中醫與西醫就具有了交流對話的基本條件, 中醫與西醫的理論結合也就為期不遠了。

中醫臟腑 與西醫臟腑並非根本不同

我們一直在說, 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臟腑是根本不同的兩個概念, 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是不準確的。 西醫的臟腑是從解剖而言的, 而中醫的臟腑既有解剖的成分, 又有功能的成分。 既然中醫也有解剖的成分, 就不能說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解剖學上的吻合, 是中西醫臟腑理論統一的基礎。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 中醫治療喘證, 經常要宣肺平喘, 雖然宣的是中醫的肺, 但最終要看解剖肺的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又如中醫治療肝著(如肝硬化),

經常要活血軟肝, 無論中西醫對肝臟的認識有多麼不同, 最終判斷療效時也要看解剖的肝(硬化)是否得到改善。 這就表現出中醫與西醫在臟腑本質上是有重合的。 這種重合, 是中西醫認識臟腑走向統一的根本條件。

長期以來, 關於中醫“腎開竅於耳”、“肺與大腸相表裡”等關係的研究, 其實證實的也大多是解剖水準上的臟腑關係。 這種關係研究同時也是在印證中西醫關於臟腑理論的統一性。

無論中醫學還是西醫學, 臟腑理論是其核心, 中西醫理論的統一首先取決於臟腑理論的統一, 沒有臟腑理論的統一, 中醫與西醫的統一將是困難的。

理論闡述存在重要交叉

中醫的瘀血理論為什麼對於指導西醫心腦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突出的效果?原因很簡單,

因為中醫關於瘀血的理論與西醫的血液流變學之間具有重要的交叉。 也就是說, 中醫對某些瘀血現象的論述, 實際與現代醫學說的血液成分改變和流速減緩是一致的。 又如中醫的津液學說與西醫的水液代謝理論同樣具有某些重要的交叉。

理論上的交叉, 說明中醫與西醫在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上存在某些一致性, 這為中西醫理論的融合與統一奠定了基礎。

病證結合越來越緊密

雖然病證結合長期受到傳統中醫的詬病, 但臨床實踐表明, 病與證不僅沒有因此而疏遠, 反而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所以如此, 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其一, 現代科學條件下, 只有證的認識, 沒有病的認識,對於疾病而言認識是不全面的。這不僅是現代社會的需求,也是科學進步的要求。現代中醫臨床模式由純辨證論治向先辨病後辨證轉換,也說明中醫在主動尋求現代醫學的支持。

其二,“病證結合”不只是因為能夠降低疾病診治的盲目性,更是因為中西醫結合在疾病診治中顯示出的突出優勢。

其三,最根本的是“病證結合”表明了中西醫在疾病認識上有共通之處。中醫的痰證、瘀證、津液病變,已經與西醫的病有著深入的結合,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通過現代病理和微觀指標進行觀察和說明。病證結合,不能簡單地說僅是技術層面的結合,更有理論上的分析與思考,特別是在病的基礎上進行的辨證論治,是以病的表現為根據進行的證的辨識,這些不是僅在技術層面所能完成的。病證結合,首先思考的是病與證如何結合,之後才是治療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才是技術問題。

客觀地說,中西醫結合是有其內在依據的,只是這種依據還未得到深入挖掘,還未得到充分顯露。可以相信,隨著“研究中醫”的投入和力度的加大,中西醫深層的結合會逐漸展開,成果會不斷增多,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

沒有病的認識,對於疾病而言認識是不全面的。這不僅是現代社會的需求,也是科學進步的要求。現代中醫臨床模式由純辨證論治向先辨病後辨證轉換,也說明中醫在主動尋求現代醫學的支持。

其二,“病證結合”不只是因為能夠降低疾病診治的盲目性,更是因為中西醫結合在疾病診治中顯示出的突出優勢。

其三,最根本的是“病證結合”表明了中西醫在疾病認識上有共通之處。中醫的痰證、瘀證、津液病變,已經與西醫的病有著深入的結合,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通過現代病理和微觀指標進行觀察和說明。病證結合,不能簡單地說僅是技術層面的結合,更有理論上的分析與思考,特別是在病的基礎上進行的辨證論治,是以病的表現為根據進行的證的辨識,這些不是僅在技術層面所能完成的。病證結合,首先思考的是病與證如何結合,之後才是治療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才是技術問題。

客觀地說,中西醫結合是有其內在依據的,只是這種依據還未得到深入挖掘,還未得到充分顯露。可以相信,隨著“研究中醫”的投入和力度的加大,中西醫深層的結合會逐漸展開,成果會不斷增多,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