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到來, 熱得讓人無所適從, 一些疾病也隨之而來。 立夏後有利於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 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 重點關注心臟。
中醫:
“夏氣與心氣相通”心臟保養為先
中醫理論中, 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 心對應“夏”, 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 同時提醒人們, 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 重點關注心臟保養。

因此, 中醫認為, 立夏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 重視“靜養”, 避免運動過後大汗淋漓, “汗”出傷陽, 在飲食調養方面, 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 飲食宜清淡, 多吃蔬菜、水果、粗糧。
西醫:
夏日煩躁與“心”有關心理情緒尤為重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 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繫、互相影響。 此時不僅是情緒波動起伏,
立夏養“心”, 中醫重于心臟的保養, 西醫側重心志調節。 根據中西醫的養“心”理論, 小編總結出最適合立夏養“心”又養生的生活原則。
立夏飲食原則:
重在養心增酸減苦
立夏過後, 溫度逐漸攀升, 人們就會覺得煩躁上火, 食欲也會有所下降。 立夏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 養陽重在養心。 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 既能補充營養, 又起到強心的作用。
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 飲食應清淡, 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
生活作息原則:
早起晚睡加午休
由於“立夏”時天亮得早, 人們起得早, 而晚上相對睡得晚, 容易睡眠不足, 增加午休能補充精力。 夏季正午1點到3點氣溫最高, 人容易出汗, 午飯後, 消化道的血供增多, 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 所以, 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 昏昏欲睡。
對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來說, 午間時分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50分鐘。 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 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 時間過長讓人感覺沒有精神。 睡覺時不要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