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豨薟草功用芻議

豨薟草是臨床較為常用的一味藥物。 性味苦寒, 歸肝、腎經, 有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等功, 而酒蒸制後性味甘溫, 又兼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之效。 臨床運用廣泛, 如風濕痹證、痿證、中風、癰腫瘡毒、濕疹瘙癢、黃疸、高血壓、脫髮、白癜風等疾, 運用得當, 多收良效。 考豨薟草一藥, 《本草圖經》雲“治肝腎風氣, 四肢麻痹, 骨間疼, 腰膝無力者……兼主風濕瘡, 肌肉頑痹”;《本草經疏》謂“祛風濕, 兼活血之要藥”;《本草蒙筌》稱“療暴中風邪, 口眼斜立效, 治久滲濕痹, 腰腳酸痛者殊功”;《履巉岩本草》載“醫軟癱風疾, 筋脈緩弱。 為末, 酒調服”;《品匯精要》載“補虛,

安五臟……壯筋力”。 可見, 其祛風濕、通經絡、補肝腎、強筋骨之功前賢早有深識。 《活人方彙編》記載之豨薟散, 即以本品曬乾, 陳酒拌透, 蒸過曬乾, 再拌再蒸, 如法九次, 曬燥, 研細末, 做成蜜丸, 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 治療風、寒、濕三氣著而成痹, 以致血脈凝滯, 肢體麻木, 腰膝酸疼, 二便燥結, 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 宜於久服, 預防中風痿痹之病。 《濟生養生經驗集》之豨桐丸, 也以本品與臭梧桐煉蜜為丸, 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 內濕外邪, 傳於四肢脈絡, 壅塞不舒, 以致兩足軟酸疼痛, 不能步履, 或兩手牽絆, 不能仰舉。 《萬氏家抄方》之豨薟丸則以本品制後煉蜜為丸, 治中風口眼斜, 時吐痰涎, 語言澀, 四肢緩弱, 骨節疼痛, 腰膝無力等。

由於本品有祛風濕之效, 複能清熱解毒, 故亦可用於癰腫瘡毒、濕疹瘙癢等疾。 如《新修本草》即有“除諸惡瘡”之記載, 《綱目》亦有本品治“風濕諸瘡”之描述。 《乾坤秘韞》記載:“豨薟草一兩, 乳香一兩, 白礬(燒)半兩。 為末, 每服二錢, 熱酒調下, 毒重者連進三服, 得汗妙。 治癰疽腫毒, 一切惡瘡。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 本品有良好的抗過敏、止癢、鎮痛、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品匯精要》謂其“生毛髮……烏髭發”。 《本草圖經》雲:“安五臟, 生毛髮。 ”《分類草藥性》曰:“黑髮, 滋陰養血。 ”《雷公藥性賦》載:“張泳進禦表雲……臣服百劑, 耳目聰明, 漸服滿歲, (須髭)再黑。 ”可見, 本品有烏髮及治脫髮之功。 其實, 此用仍不離補益肝腎及祛風除濕清熱等功效範疇。 蓋脫髮一症, 與肝腎二髒關係頗為密切,

腎藏精, 其華在發, 肝藏血, 發為血之餘也。 除此之外, 與稟賦不足, 毛孔疏鬆, 風邪乘虛入侵, 日久生熱化燥, 或火盛血虛, 發失濡養不無關聯。 筆者認為, 豨薟草用於此病, 正為合拍。

生豨薟草性味苦寒, 苦可燥濕, 寒能清熱, 頗合濕熱黃疸之病機, 臨證時可酌情選用之。 近年來, 有學者研究證實, 本品尚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 故亦有用於高血壓、心臟病之治療, 值得重視。

總之, 豨薟草是一味藥源廣泛, 用途較廣, 看似平淡, 卻療效較佳的妙藥。 誠如《本草正義》所雲:“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入煎劑, 一般為15~30克, 特殊情況可用至45~90克, 外用適量。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