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 下之, 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譫語, 一身盡重, 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四兩, 龍骨、黃芩、生薑(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 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 內大黃, 切如棋子, 更煮一兩沸, 去滓, 溫服一升。 本雲, 柴胡湯, 今加龍骨等。 ”
本證當以煩驚、譫語為特徵性症狀。 同時, 上有胸滿, 下有小便不利, 外有一身盡重, 顯然一身氣機之升降出入障礙。 治療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方(去甘草)和解表裡, 通達上下,
當代醫家冉雪峰在《冉注傷寒論》中指出:“各注均釋此條很重, 其實只是很雜。 觀方藥甚輕, 只用柴胡之半, 又煮四升, 只服一升, 未言再服、日幾服, 可以深領其旨趣。 證象上下內外一身無所不到, 散無紀極。 少陽生理如是, 少陽病變亦如是, 雖雜何怪……方名標出柴胡, 加味標出龍骨、牡蠣, 煞是大眼目, 不啻將病理療法自行注出。 龍牡而外, 再加鉛丹, 鎮降之力更大, 已開後人用金石鱗介潛陽鎮逆、熄風寧腦的先導, 漢以前醫學深厚耐讀如此。 ”
對本方證的解讀, 歷代醫家多有歧義, 但對本方在臨床上的療效之高, 幾為歷代醫家所共識。 近代醫家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中指出:“方雖雜糅,
筆者每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東加減治療失眠、心悸伴見烘熱汗出之患者, 每每應手而效。 使用日久, 發現此類患者舌苔偏膩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有失靈動, 進而改用小柴胡湯合溫膽東加龍骨、牡蠣, 或用柴胡桂枝湯合溫膽東加龍骨、牡蠣, 取效頗捷。
治療曹某, 女, 45歲。 2011年12月16日初診。
近1月來失眠, 伴見心煩, 心悸, 右耳耳鳴, 周身不適, 時有烘熱汗出, 納食欠佳。 舌質暗紅, 舌苔薄白膩, 脈細弦。 證屬氣機不和, 心神失安。 治以柴胡桂枝湯合溫膽東加減調暢氣機、寧心安神。
處方:柴胡9克, 桂枝9克, 黃芩12克, 生白芍12克, 姜半夏9克, 陳皮12克, 茯苓15克, 枳實9克,
服上方7劑諸症減輕, 又繼服14劑, 諸症俱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