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為血之餘, 頭為諸陽之會, 陽氣上達, 陰血上奉, 則發榮色潤, 反之會失養而脫。 辨證首分虛實, 筆者分五型治療, 效果良好。
氣血雙虛:症見頭髮漸脫, 伴頭暈目眩, 心悸氣短, 耳鳴腰酸, 倦怠乏力, 納差失眠, 面色無華, 大便溏薄;女子月經延期, 色淡量少, 或白帶量多清稀;舌苔薄白, 舌質淡有齒痕, 脈虛細無力。 治宜益氣養血, 選八珍東加味, 藥用黨參、黃芪、山藥、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熟地黃、砂仁、川芎、甘草等。
脾腎陽虛:症見脫髮成片, 伴四肢欠溫, 自汗惡風, 納差便溏, 喜暖畏寒, 腰膝無力, 夜尿較多;舌苔薄白,
痰濕內阻:首見散在脫髮, 伴頭暈目眩, 腹脹嘔惡, 口淡不渴, 食欲不振, 大便不爽, 體形較胖;女子則月經先後無定期, 帶下清稀或色黃;舌苔厚膩, 脈弦滑。 治宜健脾化痰, 行氣除濕, 選半夏厚朴湯合三仁東加減, 藥用半夏、茯苓、蘇梗、陳皮、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滑石、扁豆、當歸、檳榔、赤芍、枳殼等。
肝脾不和:脫髮較快, 多見新發病者。 症見倦怠乏力, 脅脹少食, 大便溏瀉或秘結, 心煩口苦, 易感冒, 時有乏惡嘈雜;女子月經量少或閉經, 白帶黏稠;舌薄白或膩, 舌質淡伴有齒痕, 脈弦緩。 治宜調和肝脾,
瘀血內阻:症見脫髮成片, 伴面色晦暗, 口乾咽燥, 渴而少飲, 脅腹隱痛, 煩躁易怒, 失眠健忘, 頭痛身痛, 肌膚欠潤, 大便不暢;女子月經經色暗夾塊, 或經來腹痛腰痛;舌苔薄, 舌質暗或見瘀斑, 脈沉遲或細澀。 治宜益心健脾、化瘀通脈, 方選桂枝茯苓丸加味, 藥用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雞血藤、威靈仙、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黃精、紅花、郁金、香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