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因時制宜慎用藥

人所處的外部環境如變化明顯, 人體則易受其波動影響, 並發生相應改變, 即“因時制宜”, 以“四時為宜, 補瀉勿失, 與天地如一”為宗旨, 突出了“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的治病思想。

人體體質有偏寒、偏熱的不同, 疾病病性也有寒、熱偏重等週期性特性。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法則根據四時更替對人體的影響而制定。 此語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其基本含義為:寒冷季節用大寒藥, 炎熱季節用大熱藥必須慎重。 因人體生理陰陽的趨向是“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 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素問·厥論》)。 人體在春夏陽熱之季則“人氣在外,

皮膚緩, 腠理開, 血氣減, 汗大泄, 肉淖澤”。 (《靈樞·刺節真邪》)病變多為熱邪傷陰, 機體陰陽失調一般呈現出陰氣虛而陽氣盛;人體在秋冬陰寒之季表現為“人氣在中, 皮膚致, 腠理閉, 汗不出, 血氣強, 肉堅澀”。 (《靈樞·刺節真邪》)病變多為寒邪傷陽, 機體陰陽失調一般呈現的是陰氣盛而陽氣衰。 而溫熱藥屬動藥, 多傷陰, 主升發開泄;寒涼藥屬靜藥, 多傷陽主沉降收閉。 如春夏重用大熱藥, 秋冬重用大寒藥, 則與時氣及人體生理陰陽活動變化和病理陰陽失調特點相悖, 結果非但病不能愈, 還可致不良後果。

如漢代張仲景《傷寒論》168條白虎湯方後注雲:“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 立秋後不可取。 ”此因白虎湯屬寒涼之劑,

秋後冬寒之季, 人體陽氣內收, 用之有傷陽之虞。 曾治一風疹病人, 秋季病作時, 予以玉屏風散加附子、赤芍、白芍、陳皮、甘草等藥服之而愈。 後再次發病, 正逢盛夏, 病人沿用秋季所用原方治之, 結果藥用一劑而病加劇, 並增加腹滿、心熱、口幹、頭暈等證。 後經附子、白芍減量而獲效。 此案提示有時因病之需在春夏溫熱時用熱藥, 秋冬寒涼時用寒藥, 在劑量與藥物配伍上要合理調整, 以免違逆四時, 影響療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