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主觀願望是既延長壽命, 又提高生存品質。 但就目前醫學水準要實現這個願望仍要付出極大努力。 既然目前不能有效徹底治癒和完全戰勝腫瘤, 那麼何不讓患者與腫瘤盡可能地和平共處呢?
腫瘤並非那麼可怕。 可怕的是我們的偏激觀念和固執的思維。 一提到某某人患了“癌症”, 人們自然會想到得馬上手術、化療、放療。 積極治療是必要的, 但又有多少人, 包括患者和其家屬想過這些“攻擊性治療”會對患者的生存品質產生多大影響嗎?當然, 人們的主觀願望是既延長壽命, 又提高生存品質。
帶瘤生存是治療方向
有識之士認為, 腫瘤治療不能以消滅腫瘤為惟一目標, 如果一個治療方案能讓患者多存活數月, 使腫瘤縮小若干個百分點, 但卻以損害患者生活品質為代價, 則這種治療實際上並無多大意義。 目前, 我們對腫瘤患者需要長期伴隨治療的整體認識及處理水準有待提高。 腫瘤不屬於臨床急症。 由於醫療水準的提高, 諸多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都明顯延長, 即使進入中、晚期階段也能有較長的帶瘤生存時間。 因此, 傳統的致力於將所有腫瘤消滅根治的治療觀點已不適用,
臨床現實已經明確提示, 在患者身體狀況不佳、體內腫瘤負荷相對較大的情況下, 應用攻擊性較強的療法, 有可能出現癌細胞與患者生命“同歸於盡”的治療結果。 近年來隨著醫學人性化的發展, 我們認識到不管是健康人還是腫瘤患者, 都應以“活得好”和“活得久”為最終目標。 其中“活得好”是基礎, 只有生存品質高, 延長壽命才更有價值。 所以對中、晚期腫瘤患者來講, 應慎重對待沒有肯定延長壽命作用的攻擊性治療;對某些不具有再次放、化療指征的患者, 一味地追求腫瘤局部的消退而不顧及全身情況,
生存品質應是治療目的
傳統腫瘤治療手段中存在著尚未突破的瓶頸, 那就是轉移和復發的概率居高不下:腫瘤患者在手術、放療、化療後的3個月內轉移、復發比例接近半數, 一年內的復發比例則更高。 這是因為, 手術、放化療等都只能針對已知病灶進行治療, 潛在危險依然存在。 而且單純的腫塊切除或大劑量、大面積放療、化療也並不一定能提高治癒率。 同時, 放療、化療只能殺滅一定比例的腫瘤細胞, 無論重複多少次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將其清除, 過度治療造成的不良反應還會導致患者生存品質嚴重下降。
因此, 對腫瘤病人來說, 僅僅解決腫瘤負載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在治療上重要的還是贏得有效時間,
腫瘤治療需要個體化
癌症早期靠手術, 晚期靠調理, 對醫學而言, 重點是中期癌症的合理治療。 中期的病人治療並不是一概而論,
總之, 治療上應遵循個體化治療的原則, 就是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癌腫情況, 以及癌腫的生物學行為, 綜合起來決定採取最適合這個患者的方法。 總之, 作為臨床治療的醫生, 應該重視癌症的合併症與併發症, 權衡利弊, 為患者制訂切實可行的個體化治療策略, 盡可能以最小的痛苦和最少的費用, 換取患者最長的生存時間和最佳的生活品質。
換取患者最長的生存時間和最佳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