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嘔吐

由於邪氣在胃、胃失和降、氣反上逆所出現的症狀, 前人以有聲無物為嘔, 無聲有物為吐, 但實際上很難截然劃分, 一般都統稱為“嘔吐”。 臨床常見有胃寒、胃熱、傷食、痰濁等四種。 胃寒的, 嘔吐清水, 口中多涎, 喜熱惡冷, 小便清利, 舌苔白膩;胃熱的, 食入即吐, 吐出物酸苦夾雜, 口有臭氣, 喜冷惡熱, 舌苔黃膩;傷食的, 胃脘脹悶, 噯氣吞酸, 嘔吐物多屬酸腐宿食, 吐後稍覺舒暢, 舌苔厚膩;痰濁的, 平素多有頭眩、胸悶、心悸等症, 嘔吐黏痰或清涎, 舌苔滑膩。

治療方法

救護措施

(1) 禁食、禁飲水4~6小時, 以防誤入氣管。 嘔吐停止後逐 漸進食。

(2) 昏迷病人頭側位, 及時擦淨口腔內嘔吐物, 禁止用毛巾堵住鼻、口腔。 警惕嘔吐物嗆入氣管。

(3) 一般嘔吐可給予鎮靜藥、止吐藥治療, 如安定、胃複安、阿托品、嗎丁啉等。

(4) 劇烈嘔吐者儘快送醫院檢查處理。

推拿療法

推揉脾經100~300次(約3分鐘), 健脾和胃。 推板門穴10 0~300次(約3分鐘), 降逆止吐。 按揉外勞宮穴100~300次(約3分鐘), 溫陽散寒止吐。 直推天柱穴100~500次(約5分鐘), 降逆止嘔。 摩腹100~300次(約3分鐘), 消食和胃, 降逆止嘔。

針灸治療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裡、內關、合谷、公孫, 用瀉法, 祛邪解表, 和胃降逆。

飲食停滯型:常用內關、公孫、足三裡、天樞、下脘, 用瀉法, 消食化滯, 和胃降逆。

肝氣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裡、內關、陽陵泉、太沖, 用瀉法, 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虛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裡,

補法加灸, 溫中健脾, 和胃降逆。

脾胃陰虛型:常用中脘、內關、陰陵泉、胃俞, 用補法, 滋陰養胃, 降逆止嘔。

脾胃實熱型:常用內關、中脘、公孫、天樞、支溝、下脘, 用瀉法, 清熱導滯, 和胃止嘔。

驚恐氣逆型:常用中脘、足三裡、內關、太沖、神門、陽陵泉, 用瀉法, 清肝安神, 降逆止嘔。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