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賴女士不久前因患了子宮內膜癌而做了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 術後兩周, 醫生又為其做了性激素受體檢測, 有結果後醫生建議她使用性激素作為腫瘤的後續治療。
子宮內膜癌, 又稱子宮體癌, 它是指子宮內膜發生的癌, 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其發病原因目前雖還不甚清楚,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 那就是大部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都與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持續的刺激有密切關係, 所以,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腫瘤。
臨床上子宮內膜癌的治療, 除手術方法外, 還輔以化學藥物或性激素治療的配合。
已知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體內雌激素的刺激密切相關, 且腫瘤組織中含有數量較多、功能完好的性激素受體, 這就為子宮內膜癌的性激素治療提供了依據。
但是並非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存在對雌激素的依賴, 只有存在雌激素依賴的患者術後採用性激素治療可望收到較好的效果;而腫瘤組織中性激素受體水準低下的非雌激素依賴的患者, 雖也可採用性激素治療, 但療效常常甚微。
那麼, 怎樣才能瞭解患者所患的癌腫是否存在雌激素依賴呢?原來, 在雌激素依賴的患者中, 癌變的子宮內膜組織記憶體在著雌激素受體與孕激素受體, 資料顯示, 受體陽性率雌激素受體(er)為50%-80%, 孕激素受體(pr)為40%-70%,
雌激素就是通過受體刺激子宮內膜, 促使癌細胞不斷增殖、發生和發展的, 受體陽性率和含量越高, 提示腫瘤對雌激素的依賴性越大。 對雌激素依賴性較高的子宮內膜癌是性激素治療的適應證。
相反, er和pr的陽性率和含量較低, 尤甚是pr明顯降低時, 說明受體的功能已明顯喪失, 性激素治療的療效則較差。
由此可見, 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後能否進行性激素治療要看對腫瘤組織進行性激素受體檢測的結果。
子宮內膜癌的性激素治療始於20世紀60年代, 已有近半個世紀的臨床應用。 實踐證明, 性激素治療與化療相比, 不僅有效率高, 而且治療過程中的副反應也比化療輕得多, 可以長期使用。
子宮內膜癌的性激素治療分為孕激素治療和抗雌激素製劑治療兩類。
孕激素治療是採用各種人工合成的孕激素製劑, 如甲羥孕酮、已酸孕酮等, 均可選用, 用藥劑量要大。
孕激素治療的作用機制可能是直接作用於癌細胞, 延緩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複製, 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孕激素治療對分化較好、生長較緩慢、雌激素受體與孕激素受體含量較高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抗雌激素製劑治療是採用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製劑——他莫西芬(tmx)。 tmx能有效地與雌激素爭奪雌激素受體, 使雌激素不能與受體結合, 從而使雌激素失去對子宮內膜的促癌作用。 此外, tmx還有促使孕激素受體水準升高的作用, 因此特別適用於孕激素受體水準不高的患者,
孕激素受體水準不高的患者也可同時使用tmx與孕激素進行治療, 同樣可以提高pr水準而取得較好療效。
抗雌激素製劑治療的適應證與孕激素治療相同, 必須要有較高水準的性激素受體, 尤其是具有較高水準雌激素受體含量的患者, 治療才可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性激素受體陰性的患者, 採用性激素治療雖也有一些效果, 但多不明顯, 所以, 這些患者更多採用的是環磷醯胺、阿黴素等化學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