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與養是練功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
氣功鍛煉中既要重視“練”,
更要重視“養”。
“練”,
是指在練功時,
有意識地調整身體,
擺好姿勢,
放鬆身體,
調整呼吸,
集中注意力,
排除雜念等一系列的過程。
“養”,
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經過上述一系列有意識地鍛煉以後,
所出現的身體輕鬆舒適、呼吸柔和綿綿,
注意集中的靜養狀態,
氣功界稱此為“入靜”。
練功人在這時就要有意識地使自己保持在這種狀態中,
不斷地繼續進行調整,
使之能深入發展。
有關研究發現,
在這種狀態中,
機體的功能漸趨協調,
免疫功能也會有所增強。
這種靜養狀態,
有時可以持續較長時間,
有時往往一會兒就過去了。
練功人可以在這方面積累經驗,
不斷改善。
“養”的另一層意思,
是指在進行一系列鍛煉後,
還不能達到上述的靜養狀態,
但如繼續堅持下去,
反而是一種消耗,
會造成疲勞,
引起緊張,
因此這時可休息一下,
準備再練,
或結束練功。
氣功鍛煉過程中“練”和“養”是一個辨證的關係。
若練功不認真,
不注意調身、調息、調心,
當然不可能取得效果。
但若一味地“練”,
而不考慮“養”,
功效也不佳。
臨床上常見到許多練功人,
由於心情過分急切,
往往在一次練功中從頭至尾不間斷地進行“意”和“形”的調整控制,
結果與主觀願望相反,
造成不適和疲勞,
體力無法支持。
每一次練功過程常常是“練”和“養”交替進行、相輔相成的。
在練功10分鐘到20分鐘後一般進入了松靜狀態,
這時如感到有些疲勞或呼吸不暢就可以不再去注意“三調”,
充分體會和享受松靜帶來的輕鬆舒適感,
稍過一會兒可以再採用一些方法進一步調整,
使氣功狀態進一步深化。
這樣“練”中有“養”,
可以使火候恰到好處,
不致帶來不適;“養”中有“練”,
可以使養的時間延長和品質提高。
如此做對練功人體力的調節和功效的提高則大有益處。
動功與靜功都有內養作用,
但從功效上來講主要是依靠靜功。
對於身體虛弱和身患多種疾病者,
尤要多以養為主。
“養”也需要情緒平穩、思想樂觀、勞逸結合、飲食有節、生活規律、睡眠充足等的配合。
練功人應特別注意平時的情志修養,
情緒波動往往會引起氣血紊亂。
臨床上常可見到這種情況,
病人練功很認真,
功法掌握的也不錯,
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但因一時情緒波動,
往往干擾練功的順利進行,
病情也會出現反復。
因此,
練功人一定要在練功同時注意休養生息,
對年老多病者尤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