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 是指兩眼視軸不正, 有偏內、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 正常人的兩眼視物應是正而平行的, 當注視一個物體的時候, 此物體的影像即分別落在兩眼視網膜的視黃斑中心凹上, 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 才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 斜視的病人因為眼位不正, 其注意一個物體時, 此物體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 斜視眼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 如此視物就會出現複視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 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 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 因此,
斜視一般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與上下斜視。
(一)內斜視:
一般俗稱鬥雞眼。 眼位向內偏斜。 臨床上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斜視。 在出生至內發生者稱之為先天性內斜視。 偏斜角度通常很大。 後天性內斜視又分為調節性與非調節性, 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 通常會伴有中高度遠視, 或是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非調節性內斜視則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
(二)外斜視:
即眼位向偏斜, 一般可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外斜視。 間歇性外斜視因病人具有較好的融像能力, 大部份的時間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維持在正常的位置,
(三)上、下斜視:
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 一般較少見, 上下斜視常常並有頭部歪斜的情形。
斜視的治療方法, 因斜視的類別不同而異, 一般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
(一)手術療法乃以手術的方法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 使眼位趨於正常。 先天性內斜視與上下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 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借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
(二)非手術療法:並非所有的斜視都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