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的觀察和經驗, 我發現孩子很不喜歡被視為“天才”。 尤其在資優班裡智商特別高的, 往往會引起參觀教學的客人們特別的注意, 孩子回到家總會埋怨說:“人家又不是動物園裡的動物, 為什麼要給人看來看去的?”
孩子不願引人注目, 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大家公認他智商最高, 如果他的成績不是最好, 他會覺得丟臉, 這是很大的壓力。 二、他不要太奇特, 那樣會失去朋友。
資優兒童常會有委屈感, 因為家長和師長們總認為他們功課好, 表現好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他們和一般孩子一樣需要努力也需要鼓勵,
也許有人認為針對資優兒童的個性, 應及早栽培他們向某方面發展。 我的想法是人格教育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 沒有完美的人格, 不受人敬重, 即使有再好的學問或技術, 與人相處格格不入, 得不到別人的支持與信服, 怎樣立足社會呢?
所以, 不但不用急著發展他們的特長, 還應該注意各學科的平衡發展。 國內的特殊教育還未延伸到中學、大學, 小學時不打好穩固的基礎教育, 將來考不進好學校, 怎樣謀求更好的發展?
對於人格教育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孩子的人際關係。
另外, 媽媽有個重大的任務, 就是隨時留意孩子的心態和需求。 資優兒童的想像力豐富, 有時候想法奇特, 與一般孩子不同。 舉個例子說吧, 我的男孩讀師專附小資優實驗班時, 有一次考公民與道德, 一題是非題:“我在車上看到老人一定讓坐。 ”他的答案是打X, 結果被扣三分得了九十七分。 我奇怪地問他為什麼答錯了, 他委屈地說:“在車上看到老人時, 我不一定坐著呀, 如果我自己也站著,
如果我不分析給他聽, 或慫恿他去討回那三分, 等於鼓勵、讚賞他這樣的小聰明, 這樣的小聰明對於他的人格發展會有什麼益處呢?恐怕弊多於益吧。 我認為資優兒童的獨創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