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家長培養寶寶交往能力的3對3錯行為

寶寶的交往能力應從小就開始培養, 不可等到孩子去了幼稚園在開始鍛煉, 因為這樣也許就會導致孩子在幼稚園不合群或出現社交障礙。 那麼, 作為家長在培養孩子交往能力時, 哪些行為是對的, 哪些是錯的呢?

家長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正確方法

當寶寶能走路時, 要給他創造與外人接觸的機會。 可以每星期帶他去幾次商店, 有可能的話, 每天都可以帶他到有孩子玩的地方去。 寶寶雖不能同別的孩子一起玩, 但他卻願意看著, 他可能會站在很近的地方盯著看, 或很嚴肅地把手裡的東西遞給別人,

然後又拿回來。 到2-3歲時, 寶寶就會同別的孩子一起玩得很開心。

幫助孩子結交玩伴, 鼓勵他們交往, 並給予他自由選擇玩伴的權力。 父母可以經常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玩, 讓他們一起遊戲、聽故事、唱歌、跳舞、畫畫、逐步培養寶寶與同伴交往的習慣。 即使在玩的過程中, 孩子們鬧糾紛, 家長也不要強把孩子拽回家, 更不要罵孩子“草包”、“笨蛋”。 最好的方法是從中調停,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矛盾, 友好相處。

孩子最初的交往會出現一些不友好的態度, 如說, “不要你到我家裡來”, 或雙手將小朋友推出去, 或者搶奪別人手中的玩具, 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個人霸佔, 不願分給別人。 這些不良態度, 有的是受成人影響的結果。 如成人間不禮貌的訓斥、吵架就會傳染孩子。

有時, 成人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哈!咱孩子會打人呢!好!打得好!”, “我不喜歡你, 我喜歡小妹妹”, “別哭, 他打了你嗎?好!我馬上去打他”, “快收起來, 隔壁小弟弟要來搶你的了!”這些做法只會引發孩子的嫉妒、自私自利、貪心心理。 成人應從正面教育孩子, 讓孩子學會謙讓、容忍、禮貌等行為, 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

家長在培養孩子交往能力時要注意以下3點錯誤的做法哦。

家長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錯誤做法

只在幼稚園裡學開口。 培養人際溝通能力, 不該只局限在幼稚園, 家庭和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 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自我表達, 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 比如爸爸媽媽等,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選擇熟悉的場地, 讓孩子開口。

比如, 先在家裡人面前表現自己, 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 當家裡來客人時, 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 之後可以帶孩子到社區或朋友家中, 與陌生人交談。

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了, 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 “但有些父母太過依賴早教等社會培訓機構, 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 甚至把孩子‘外包’給這些機構。 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 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 他就極有可能不願說話或變得性格內向。 ”

過度保護寶寶。 在幼稚園裡, 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生衝突, 甚至吵架、打鬧。 孩子吵架, 吵過就忘, 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

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 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 殊不知, 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 並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 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其實, 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 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 家長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 而是瞭解事情前因後果以及孩子內心想法, 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

搶玩具也是一種交往行為。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生衝突, 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 往往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 我再給你買一件。 ”家長千萬別做“和事佬”, 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 孩子或許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 領悟到怎麼才能與人溝通,

並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通過上文的介紹, 不難發現培養孩子交往能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