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高血壓患者不宜用
感冒藥一般除了商品名外, 還有根據成分起的通用名, 如“美撲偽麻片”, 從名字就能看出其中的主要成分。 其中“麻”指的是含有偽麻黃堿, 偽麻黃會引起血管的收縮, 導致血壓、血糖、眼壓增高, 因此高血壓、糖尿病和眼壓高的患者應慎用。 此外, 它還會影響神經系統, 加重前列腺肥大患者排尿困難和甲亢患者頭痛、失眠等。 孕婦和運動員也應慎用此成分。
2“撲”:司機不宜用
名字裡帶有“撲”、“敏”、“苯”的感冒藥服用後可能會引起嗜睡、困倦等症狀, 所以服藥期間不得駕駛機、車、船,
3“酚”:腸道潰瘍者慎服
白加黑、新康泰克、日夜百服甯、感康、快克、泰諾、感冒靈等常用感冒藥等均含撲熱息痛, 它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 雖然短期用傷害較小, 但消化道潰瘍患者服用期間應注意觀察, 發現異常應及時停藥。 同時, 這些藥最好不要同時吃。 此類藥物在服藥期間還應避免飲用含酒精飲料, 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該藥。
4“美”:支氣管炎患者慎用
右美沙芬是臨床常用的中樞性鎮咳藥物, 含此成分的感冒藥通用名多含有“美”字。 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患者應慎用這類感冒藥,
5“清熱”:風寒感冒別用
清熱是中醫名詞, 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 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為實熱。 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 由陰虛而生的內熱,
6“解毒”:不能長期服用
牛黃解毒丸等藥的“解毒”作用能改善感冒時的上火症狀, 但它們並非感冒藥, 如果長期服用對身體反而不好。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的人、孕婦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 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服藥三天后, 症狀無改善, 或出現發熱咳嗽加重, 並有其他症狀如胸悶、心悸等時應去醫院就診。
謹防這些藥物引發藥物肝是藥三分毒, 藥物多多少少都會帶來副作用的, 比如是造成藥物性肝損壞, 下面一起來瞭解下哪些藥物會導致藥物性肝損壞。
1解熱鎮痛感冒藥及某些抗生素類、抗結核藥,
2某些中藥、補藥、藥酒、減肥藥等也可能是“藥物肝”的“罪魁禍首”。
3過敏體質者即使藥量在常用範圍內也可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害。
譚先生平日應酬多, 酒量不少。 近日感冒服用百服寧, 為了快點好起來, 他每天自行加服一次藥量。 服藥三天后, 感覺頭越來越重、疲乏、無力、還出現小便黃, 眼睛、皮膚黃疸, 後來送院查肝功能結果嚴重異常, 膽紅素升至1000多單位, 診斷為急性藥物性肝衰竭和急性腎衰竭。 經過人工肝、血液超濾以及腎透析等搶救治療2個多月, 譚先生才保住性命。
“這是一個典型例子, 服百服寧期間沒有停酒, 對肝損害雪上加霜。 ”專家指出, 對多數人而言, 短期、按正常劑量服用感冒藥,
專家介紹, 包括中草藥和保健品在內, 導致藥源性肝損害的藥物約有1000多種, 大多數藥物在規範使用時其引起的肝損害是可逆的。
專家說, 一方面, 部分藥物性肝損害是可以預見的。 藥物本身有一定的肝毒性, 一般藥物在說明書上有注明“對肝臟有一定的影響”。 這些藥物對肝臟的影響一般與服用的劑量和服用時間有關, 一旦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 即可對肝臟造成蓄積中毒。
“另一方面,更多的藥物性肝損害是不可預見的。”專家說,這和個體的特異性體質有關。如果病人屬於過敏體質,不能耐受藥物時,即使藥量在常用範圍內,也會引起肝損害。
常見對肝功能有影響的藥物包括:抗生素類藥物,如阿莫西林、先鋒四、氯黴素、利福平、磺胺類等;解熱鎮痛消炎藥物,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芬必得、消炎痛、散利痛等。中樞神經系統藥物;激素類藥物,優降糖、他巴唑、甲亢平、丹那唑。維生素A與煙酸。抗腫瘤藥物;其他藥物,如甲基多巴、心痛定、西咪替丁、消膽胺等。
中藥:小柴胡湯也可引發藥物肝“研究發現,部分中藥、中藥製劑、部分草藥具有肝臟毒性,不能隨意服用。” 專家教授表示,長期不當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黃、桑寄生、山慈姑可引起肝功能異常;超量服用黃藥子、蓖麻子、雷公藤製劑,可致中毒性肝炎,出現黃疸、肝腫大等症狀;另外,黃獨、何首烏、斑蝥、蒼耳子、白果、澤瀉、相思子、野百合、千里光、貫眾、艾葉、芫花、常山、藤黃、青黛、山豆根等等。
中成藥中壯骨關節丸、消咳片、逍遙丸、消銀片、消癬甯、消石丹、天麻丸、首烏片、消咳喘、安絡丸、華佗再造丸、小柴胡湯等具有肝損害的可能,使用時均應注意。
高風險人群:老人、小孩、過敏體質者醫院裡不時會遇到這樣的“怪事”:病人感到全身疲乏,食欲減退,腹脹不適,小便發黃。檢查肝功能時發現轉氨酶升高等異常,懷疑急性病毒性肝炎。但醫生問診後發現,部分患者因為感冒、或其他疾病服用一些退燒藥和消炎藥等,導致“藥物性肝損害”。停服一段時間後,肝功能又可恢復正常。
專家說,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和“解毒工廠”,目前已知的絕大多數藥物都在肝臟進行代謝、滅活、轉化,凡是用藥不慎或濫用藥物都可引起藥物性肝炎。根據前幾年的統計資料,藥源性肝損害占藥物副作用的6%。慢性肝炎中有20%~50%與藥物有關,特別是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藥物肝”引起的最嚴重後果是肝衰竭,其治療難度很大。
老年人由於器官功能退化且常有一些基礎疾病,兒童處於發育階段,是“藥物肝”的高風險人群。此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過敏體質人群,孕婦,抵抗力較低人群,也容易受“藥物肝”青睞,使用藥物時更要注意。
提醒:減肥藥、保健品也可能傷肝專家提到他曾接診一位丙肝和乙肝患者,由於病情穩定而未做治療。某天,喝了家人做的人參(高麗參)燉湯,不久出現肝昏迷並膀胱大出血而入院。人參、鹿茸、高麗參、紅參等大補藥,有肝病的患者應非常慎重一般不能服用,否則可能造成肝損害。西洋參、黨參則可以酌情使用。
“還有一位患者,本來肝功能不太好,人到中年又夜尿頻繁,但聽說補藥泡酒能改善症狀。喝補酒一段時間後,轉氨酶升高至1000個單位,還出現黃疸。到醫院檢查,發現患上了‘藥物肝’。”專家表示,有些泡藥酒用的藥材本身成分不明,加上酒能傷肝,特別是肝功能不好的人群,不要隨便喝藥酒“補身”。
專家表示,吃減肥藥後患“藥物肝”的例子他接觸不少。“尤其是女士,一定要警惕減肥藥傷肝。可以說,目前有些減肥產品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購買減肥茶、減肥藥、降脂藥等保健品時一定要選擇有公開處方的並認真閱讀。”
除了上述口服藥物,也應注意一些外用藥物如某些染髮劑等,如果反復使用,也可能對肝臟有一定影響。此外,不要過度相信一些宣稱“保肝”、“特效強肝”的偏方,沒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號的產品不要購買。
預防: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1儘量少用藥。因病用藥時,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用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瞭解藥物的治療劑量、療程、是否對肝臟有影響、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項,特別是過敏體質者。
2吃藥後出現過敏或不舒服症狀,如發燒、皮疹,嘔吐、噁心等胃腸道反應;或是服藥後感覺容易疲乏、胃口變差、飯量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應儘早向醫生求診。
3對於需要長期、大量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即使沒有出現明顯症狀,也建議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可考慮調整治療方案,選用對肝臟影響較少的藥物。
小心保存藥物不當 藥物變質成“毒藥”在生活中許多的家庭都會放置小藥箱作為生活中應急的存放藥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藥物的保存方式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保存好藥物,導致藥物變質,而我們又服用了,那麼很可能就變成“毒藥”危害我們的生命了,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藥物的存放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下吧。
1黴菌與蟲害
黴菌與蟲害對中藥的影響更大,尤以含營養物質的飲片,如淡豆豉、瓜蔞、肉蓯蓉等,極容易感染黴菌而發黴、腐爛變質。一般而論,溫度在18~35℃,藥材含水量達13%以上及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最適宜害蟲的繁殖生長。一般藥物炮製品均有一定的含水量,若炮製品的含水量增加到13%以上,尤其是含蛋白質、澱粉、油脂、糖類的炮製品最易受蟲蛀蝕心,如蘄蛇、澤瀉、黨參、芡實、蓮子等。所以炮製品一定要充分乾燥後密封保管。
2空 氣
藥物在貯藏過程中,總要與空氣接觸,其中空氣中的氧和臭氧對藥物的變異起著重要作用。臭氧的含量雖然微少,但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可以加速藥物中有機物質,特別是脂肪油的變質。同時,氧氣可使許多藥品成分氧化、酸敗、分解,使藥物出現變質現象,如維生素C、A、D和腎上腺素、苯酚等氧化變質,從而使它們的主要成分含量下降、療效減弱或無效。因此,藥物一般都不宜久貯,貯存時應包裝密閉存放,避免與空氣接觸。
3溫 度
藥物在貯存過程中,外界氣溫的改變,對藥物變質速度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藥物的成分在常溫(15~20℃)條件下是比較穩定的,但隨著溫度的升高,藥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變化均加速,促使藥物迅速變質。如含油脂多的飲片就會因受熱而使油脂分解引起泛油;某些針劑如胰島素需要低溫保存,在較高溫度環境下會發生變質。但是溫度過低,對某些含水量較多的藥物,也會發生有害的影響。如一般止咳糖漿、抗過敏糖漿、解熱鎮痛藥等,在開瓶後,不需放在冰箱內,只要在室溫下保存即可。因為大部分液體製劑在過低的溫度下,可能會降低成分的溶解度,以致糖漿中糖分析出結晶,導致藥物濃度改變從而影響藥效。
4濕 度
濕度是影響藥物品質的一個極重要因素。它不僅可引起藥物的含水量、化學成分、外形或體態發生改變,而且能導致微生物的繁殖及害蟲的生長。如果藥物貯存不當,包裝不好,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含水量即會增高。對於含澱粉、黏液質、糖類等成分怕潮易黴的藥物,受潮後就容易發生黴變;對於含鹽類礦物藥,在潮濕空氣影響下易潮解、溶化;對於一些粉末、顆粒狀的藥品更易吸潮而軟化、結塊、潮解。如阿司匹林在乾燥情況下較穩定,當它受潮後會漸漸分解,不僅有刺鼻的臭味,而且對胃有較大的刺激性;避孕藥片受潮變質後,就會失去避孕的效果。
5光 線
日光是使藥物變色、氣味散失、揮發、風化、泛油的又一因素。在日光的直接或間接照射下,很多藥品會發生顏色變化而降低療效,特別是那些對光敏感的藥物,如硝普鈉、尼莫通等。光線中的紫外線對藥品也會起不良作用,如維生素D2經紫外線照射後會生成有毒的物質。此外,中藥中的玫瑰花、月季花、紅花、蜜炙款冬花等花類藥,常經日光照射,不僅色澤漸漸變暗,而且變脆,引起散瓣;又如當歸、川芎、薄荷等含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常經日光照射,不僅使藥物變色,而且使揮發油散失,降低藥效。
結語:任何藥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但是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吃一些藥是可以緩解病情的。從上述的知識我們可以看出,吃藥也是有很多的科學的,因此我們在吃藥之前要充分的瞭解該藥物的藥性,這樣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上述的知識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即可對肝臟造成蓄積中毒。“另一方面,更多的藥物性肝損害是不可預見的。”專家說,這和個體的特異性體質有關。如果病人屬於過敏體質,不能耐受藥物時,即使藥量在常用範圍內,也會引起肝損害。
常見對肝功能有影響的藥物包括:抗生素類藥物,如阿莫西林、先鋒四、氯黴素、利福平、磺胺類等;解熱鎮痛消炎藥物,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芬必得、消炎痛、散利痛等。中樞神經系統藥物;激素類藥物,優降糖、他巴唑、甲亢平、丹那唑。維生素A與煙酸。抗腫瘤藥物;其他藥物,如甲基多巴、心痛定、西咪替丁、消膽胺等。
中藥:小柴胡湯也可引發藥物肝“研究發現,部分中藥、中藥製劑、部分草藥具有肝臟毒性,不能隨意服用。” 專家教授表示,長期不當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黃、桑寄生、山慈姑可引起肝功能異常;超量服用黃藥子、蓖麻子、雷公藤製劑,可致中毒性肝炎,出現黃疸、肝腫大等症狀;另外,黃獨、何首烏、斑蝥、蒼耳子、白果、澤瀉、相思子、野百合、千里光、貫眾、艾葉、芫花、常山、藤黃、青黛、山豆根等等。
中成藥中壯骨關節丸、消咳片、逍遙丸、消銀片、消癬甯、消石丹、天麻丸、首烏片、消咳喘、安絡丸、華佗再造丸、小柴胡湯等具有肝損害的可能,使用時均應注意。
高風險人群:老人、小孩、過敏體質者醫院裡不時會遇到這樣的“怪事”:病人感到全身疲乏,食欲減退,腹脹不適,小便發黃。檢查肝功能時發現轉氨酶升高等異常,懷疑急性病毒性肝炎。但醫生問診後發現,部分患者因為感冒、或其他疾病服用一些退燒藥和消炎藥等,導致“藥物性肝損害”。停服一段時間後,肝功能又可恢復正常。
專家說,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和“解毒工廠”,目前已知的絕大多數藥物都在肝臟進行代謝、滅活、轉化,凡是用藥不慎或濫用藥物都可引起藥物性肝炎。根據前幾年的統計資料,藥源性肝損害占藥物副作用的6%。慢性肝炎中有20%~50%與藥物有關,特別是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藥物肝”引起的最嚴重後果是肝衰竭,其治療難度很大。
老年人由於器官功能退化且常有一些基礎疾病,兒童處於發育階段,是“藥物肝”的高風險人群。此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過敏體質人群,孕婦,抵抗力較低人群,也容易受“藥物肝”青睞,使用藥物時更要注意。
提醒:減肥藥、保健品也可能傷肝專家提到他曾接診一位丙肝和乙肝患者,由於病情穩定而未做治療。某天,喝了家人做的人參(高麗參)燉湯,不久出現肝昏迷並膀胱大出血而入院。人參、鹿茸、高麗參、紅參等大補藥,有肝病的患者應非常慎重一般不能服用,否則可能造成肝損害。西洋參、黨參則可以酌情使用。
“還有一位患者,本來肝功能不太好,人到中年又夜尿頻繁,但聽說補藥泡酒能改善症狀。喝補酒一段時間後,轉氨酶升高至1000個單位,還出現黃疸。到醫院檢查,發現患上了‘藥物肝’。”專家表示,有些泡藥酒用的藥材本身成分不明,加上酒能傷肝,特別是肝功能不好的人群,不要隨便喝藥酒“補身”。
專家表示,吃減肥藥後患“藥物肝”的例子他接觸不少。“尤其是女士,一定要警惕減肥藥傷肝。可以說,目前有些減肥產品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購買減肥茶、減肥藥、降脂藥等保健品時一定要選擇有公開處方的並認真閱讀。”
除了上述口服藥物,也應注意一些外用藥物如某些染髮劑等,如果反復使用,也可能對肝臟有一定影響。此外,不要過度相信一些宣稱“保肝”、“特效強肝”的偏方,沒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號的產品不要購買。
預防: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1儘量少用藥。因病用藥時,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用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瞭解藥物的治療劑量、療程、是否對肝臟有影響、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項,特別是過敏體質者。
2吃藥後出現過敏或不舒服症狀,如發燒、皮疹,嘔吐、噁心等胃腸道反應;或是服藥後感覺容易疲乏、胃口變差、飯量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應儘早向醫生求診。
3對於需要長期、大量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即使沒有出現明顯症狀,也建議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可考慮調整治療方案,選用對肝臟影響較少的藥物。
小心保存藥物不當 藥物變質成“毒藥”在生活中許多的家庭都會放置小藥箱作為生活中應急的存放藥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藥物的保存方式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保存好藥物,導致藥物變質,而我們又服用了,那麼很可能就變成“毒藥”危害我們的生命了,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藥物的存放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下吧。
1黴菌與蟲害
黴菌與蟲害對中藥的影響更大,尤以含營養物質的飲片,如淡豆豉、瓜蔞、肉蓯蓉等,極容易感染黴菌而發黴、腐爛變質。一般而論,溫度在18~35℃,藥材含水量達13%以上及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最適宜害蟲的繁殖生長。一般藥物炮製品均有一定的含水量,若炮製品的含水量增加到13%以上,尤其是含蛋白質、澱粉、油脂、糖類的炮製品最易受蟲蛀蝕心,如蘄蛇、澤瀉、黨參、芡實、蓮子等。所以炮製品一定要充分乾燥後密封保管。
2空 氣
藥物在貯藏過程中,總要與空氣接觸,其中空氣中的氧和臭氧對藥物的變異起著重要作用。臭氧的含量雖然微少,但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可以加速藥物中有機物質,特別是脂肪油的變質。同時,氧氣可使許多藥品成分氧化、酸敗、分解,使藥物出現變質現象,如維生素C、A、D和腎上腺素、苯酚等氧化變質,從而使它們的主要成分含量下降、療效減弱或無效。因此,藥物一般都不宜久貯,貯存時應包裝密閉存放,避免與空氣接觸。
3溫 度
藥物在貯存過程中,外界氣溫的改變,對藥物變質速度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藥物的成分在常溫(15~20℃)條件下是比較穩定的,但隨著溫度的升高,藥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變化均加速,促使藥物迅速變質。如含油脂多的飲片就會因受熱而使油脂分解引起泛油;某些針劑如胰島素需要低溫保存,在較高溫度環境下會發生變質。但是溫度過低,對某些含水量較多的藥物,也會發生有害的影響。如一般止咳糖漿、抗過敏糖漿、解熱鎮痛藥等,在開瓶後,不需放在冰箱內,只要在室溫下保存即可。因為大部分液體製劑在過低的溫度下,可能會降低成分的溶解度,以致糖漿中糖分析出結晶,導致藥物濃度改變從而影響藥效。
4濕 度
濕度是影響藥物品質的一個極重要因素。它不僅可引起藥物的含水量、化學成分、外形或體態發生改變,而且能導致微生物的繁殖及害蟲的生長。如果藥物貯存不當,包裝不好,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含水量即會增高。對於含澱粉、黏液質、糖類等成分怕潮易黴的藥物,受潮後就容易發生黴變;對於含鹽類礦物藥,在潮濕空氣影響下易潮解、溶化;對於一些粉末、顆粒狀的藥品更易吸潮而軟化、結塊、潮解。如阿司匹林在乾燥情況下較穩定,當它受潮後會漸漸分解,不僅有刺鼻的臭味,而且對胃有較大的刺激性;避孕藥片受潮變質後,就會失去避孕的效果。
5光 線
日光是使藥物變色、氣味散失、揮發、風化、泛油的又一因素。在日光的直接或間接照射下,很多藥品會發生顏色變化而降低療效,特別是那些對光敏感的藥物,如硝普鈉、尼莫通等。光線中的紫外線對藥品也會起不良作用,如維生素D2經紫外線照射後會生成有毒的物質。此外,中藥中的玫瑰花、月季花、紅花、蜜炙款冬花等花類藥,常經日光照射,不僅色澤漸漸變暗,而且變脆,引起散瓣;又如當歸、川芎、薄荷等含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常經日光照射,不僅使藥物變色,而且使揮發油散失,降低藥效。
結語:任何藥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但是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吃一些藥是可以緩解病情的。從上述的知識我們可以看出,吃藥也是有很多的科學的,因此我們在吃藥之前要充分的瞭解該藥物的藥性,這樣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上述的知識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