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顱內出血的程度?從臨床表現方面來劃分, 輕度顱內出血的新生兒表現為煩躁不安、尖叫、四肢震顫、受到輕微刺激易出現四肢抖動, 症狀一般在1周左右緩解。 重度顱內出血除上述表現外可有抽搐、肌張力增高或降低、不哭、不吃奶、嗜睡、昏迷、呼吸暫停或呼吸不規則等。 另一方面可根據頭顱CT來分級:Ⅰ級為單純室管膜下出血, 可為單側或雙側;Ⅱ級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腦室, 但無腦室擴大;Ⅲ級為兩側腦室均有出血伴腦室擴大;Ⅳ級為腦室內出血伴腦實質出血。
發生了顱內出血其預後如何?輕型顱內出血幾乎全部存活,
怎樣防治新生兒顱內出血?要預防顱內出血首先應預防高危因素的出現, 防止早產、產傷、如有難產可能者應行剖宮產、及時治療母親的相關疾病, 減少缺氧缺血的發生。 要防止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所致顱內出血, 則要更新生活觀念, 產婦飲食均衡。 對存在顱內出血高危因素和已確診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 首先要使小兒保持絕對安靜, 避免搬動, 可將患兒頭稍抬高15~30度,
存在腦水腫者給予利尿脫水, 如出現腦疝者可予甘露醇靜脈滴注, 以降低顱內壓。 一般當顱內出血診斷成立後, 即應給予護腦治療, 目前最常用的經靜脈途徑給予的藥物有腦活素、麗珠塞樂、胞二磷膽鹼, 口服藥物有L-賴氨酸、腦安肽、腦複康等。 護腦藥物需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長期應用。 如果出現了運動功能障礙應到醫院接受正規的物理治療, 如果出現智力障礙則應接受特殊教育。 總之, 顱內出血後遺症的治療應該是一個綜合的治療方案, 而且應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