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鄧鐵濤教授治療肝炎的臨床經驗

肝炎的臨床經驗 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鄧鐵濤教授治療肝炎的臨床經驗

慢性肝炎反復難愈, 而且容易引起肝炎後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與前者的界限在臨床又往往難以截然區分, 怎樣尋找一條有效的根治途徑和方藥, 是目前急待解決的課題。 國醫大師鄧鐵濤採用中醫“實脾”療法對肝炎治療取得很大成效。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西醫對本病的認識是:肝炎病毒進入人體後即在肝細胞內複製, 繼而釋出病毒顆粒, 在潛伏期和急性期引起病毒血症, 並導致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

甲型肝炎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細胞損傷、炎症和壞死, 在恢復期常被機體免疫反應所清除。 無慢性經過或病毒攜帶狀態。 乙型肝炎病毒則通過機體免疫反應而引起組織損傷, 若免疫反應正常則表現急性黃疸型肝炎, 恢復期中病毒被清除而獲得痊癒;若免疫低下則病情較輕微, 形成慢性遷延性肝炎和病毒攜帶者;若抑制性T細胞量和品質缺陷, 自身抗體產生過而致肝細胞不斷被破壞, 則表現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若免疫反應亢進, HBsAb產生過早過多, 並與HBsAg形成抗體過剩的免疫複合物, 導致局部過敏壞死反應, 則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重症肝炎。 可見機體的免疫功能正常與否在發病過程中佔有主導作用。

各型肝炎的基本肝臟病變特徵為彌漫性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炎症細胞浸潤和間質增生。

急性肝炎時, 肝細胞壞死呈局灶性, 慢遷肝炎病變與急性肝炎相似, 但程度較輕, 慢活肝炎病變則較急性肝炎為重, 可形成橋狀壞死, 並可發展為肝硬化。 有人囿于西醫的病理認識, 辨證時多著眼於肝, 治療亦以調肝為主, 或清肝熱, 或清肝利濕, 或舒肝解鬱, 或養肝陰, 總不離乎肝臟。

根據臟腑學說可知, 祖國醫學所論之肝與西醫在解剖學上無異, 如《醫學入門》所說:"肝之系者, 自膈下著右脅肋, 上貫膈入肺, 中與膈膜相連也。 "但從生理上看, 則不相同。 西醫所論肝臟, 屬消化系統, 主要參與三大代謝, 是人體中最大的營養加工廠。 而從中醫角度來看,

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除與肝(肝主疏泄而助脾之健運)有關之外,

更主要是屬於脾的功能(脾主運化)。 再從臨床上來看, 慢性肝炎患者大都表現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體困重、噁心嘔吐、腹脹便溏等一系列脾虛不運之症, 亦有脅痛、脅部不適、頭暈失眠等肝鬱的症狀。 因此, 本病病位不單在於肝, 更重要在於脾, 從臟腑辨證而論, 應屬肝脾同病而以脾病為主之證。

本病的病因病機:若患者濕熱邪氣外襲內蘊於脾胃與肝膽, 則發為急性肝炎;若患者脾氣本虛, 或邪鬱日久傷脾氣, 或肝鬱日久橫逆乘脾, 或於治療急性肝炎的過程中寒涼清利太過傷及中陽, 均可導致脾氣虛虧, 而轉變為慢性肝炎。 此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實(濕與熱)轉化為脾虛(正虛),

故此慢性肝炎之本乃為脾虛。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 由於脾虛不運, 可致濕濁內生, 濕鬱日久則可化熱;或氣血運行失暢, 而致瘀血內留;或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陽損及陰, 而致肝陰不足;或脾虛及腎, 而致脾腎兩虛。 臨床上則可出現各種相應的兼夾證候。 但脾氣虛這一基本證候, 始終作為共性而在絕大多數的慢性肝炎患者身上表現出來。

從論治的角度來看, 根據《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於脾, 故先實其脾氣。 ”張仲景贊成此說, 于《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中說:“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 ”根據這一寶貴的理論, 治肝炎應注意“實脾”, 故提出健脾補氣, 扶土抑木以治療慢性肝炎的總原則。

筆者在“實脾”這一思想指導下, 積累了一些經驗, 擬一方名“慢肝六味飲”, 方藥配伍如下:黨參(或太子參)15-30克, 雲茯苓15克, 白術12一15克, 甘草5克, 川萆解10克, 黃皮樹葉15-30克。 本方取四君子湯補脾氣健運脾陽以“實脾”, 用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 川萆解入肝胃兩經升清而降濁。 本方適於單純脾氣虛型的慢性肝炎患者。 臨床症候為面色淡白、少氣自汗, 倦怠乏力, 身重, 食欲不振, 脅部不適感, 腹脹便溏, 舌淡嫩, 或舌體胖有齒印、苔白或兼濁, 脈虛弱。

若患者同時有其他兼夾證候出現時, 則可根據辨證所得, 採取適當的兼治法, 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 其加減法為:

脾虛較甚, 並見氣短聲低, 精神不振的, 加黃芪15—25克。

兼濕濁上泛,並見脘悶,噁心嘔吐,舌苔厚濁,脈緩滑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以和胃降濁。

若濕濁中阻,以身肢困重,腹脹便溏明顯者,加苡仁15克、白蔻仁6克以通陽除濕。

兼肝氣鬱結,並見脅痛較明顯,易急躁,頭暈,頭痛、脈兼弦者,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以舒肝解鬱。

兼肝陰不足,並見頭目眩暈,失眠多夢,舌邊尖紅,苔少,脈弦細弱稍數者,加桑寄生30克(或桑椹15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或五味子)12克,以太子參20克易黨參,去川萆解,以養肝陰。

兼腎陰虛,並見面白唇紅,頭暈,睡眠不佳,口乾咽燥,腰膝酸痛,舌質紅嫩,苔薄白或苔少,脈細數而弱者,加首烏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0克、桑寄生30克、旱蓮草12克,以太子參18克易黨參、淮山藥12克易白術。

兼腎陽虛,並見面色青白或晦黯,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四肢欠溫,脈兼遲或稍沉者,加杜仲15克、巴戟12克、肉桂2克(局服)、楮實子10克,以溫補腎陽。

兼血瘀阻絡、並見面色黧黑或唇色紫黯,脅痛明顯,脅下徵塊(肝大,質較硬易捫及),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緩或澀者,加丹參15克、茜根12克、桃仁10克、庶蟲(又稱土鼈)10克,以活血祛瘀。

兼濕鬱化熱,並見有口苦.小便黃濁,或輕度黃染,或低熱,舌嫩紅,苔黃白厚濁,脈虛數者,加金錢草25克、田基黃(或雞骨草)25克、土茵陳25克,以太子參18克易黨參,以清利濕熱。

上述治法,總的原則不離健脾,組方的核心是四君子東加川萆解、黃皮樹葉。這是筆者通過長期的臨證、科研,摸索到脾虛是慢性肝炎的共性而確立的。隨證加減則按辨證論治之原則處理。

至於慢性肝炎之肝臟腫大而稍硬者,按中醫理論應屬於徵塊(或稱積塊),多因氣滯血瘀內結所致,宜用祛瘀藥物治療。50年代參與慢性肝炎之研究,該研究組不管臨床分型如何。在治療162例中,治方均配有丹參、桃仁、庶蟲,或鱉甲、龜板、牡蠣之類祛瘀及軟堅藥。但近10多年來筆者通過對脾胃學說及祛瘀療法的深入研究,認為血瘀的形成,除氣滯、熱迫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是氣虛(心或肺或脾氣虛)。其機理是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遲滯---血瘀。而慢性肝炎患者單有肝大,肝質尚柔軟或不易捫及,且無其他血瘀表現時,脾氣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補氣健脾促使脾功能的恢復,腫大的肝臟才會隨病情的好轉而恢復正常。此時不宜過早使用祛瘀藥物,因祛瘀藥物多有傷氣、破氣作用,若囿於肝腫大而過早使用反不利於治療。只有當肝質較硬易於捫及,或並見有面黯、唇紫、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等,揭示矛盾主要方面已轉為血瘀時,才可加入祛瘀藥。但"氣為血帥",此是仍需在補氣運脾的基礎上使用祛瘀藥。

兼濕濁上泛,並見脘悶,噁心嘔吐,舌苔厚濁,脈緩滑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以和胃降濁。

若濕濁中阻,以身肢困重,腹脹便溏明顯者,加苡仁15克、白蔻仁6克以通陽除濕。

兼肝氣鬱結,並見脅痛較明顯,易急躁,頭暈,頭痛、脈兼弦者,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以舒肝解鬱。

兼肝陰不足,並見頭目眩暈,失眠多夢,舌邊尖紅,苔少,脈弦細弱稍數者,加桑寄生30克(或桑椹15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或五味子)12克,以太子參20克易黨參,去川萆解,以養肝陰。

兼腎陰虛,並見面白唇紅,頭暈,睡眠不佳,口乾咽燥,腰膝酸痛,舌質紅嫩,苔薄白或苔少,脈細數而弱者,加首烏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0克、桑寄生30克、旱蓮草12克,以太子參18克易黨參、淮山藥12克易白術。

兼腎陽虛,並見面色青白或晦黯,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四肢欠溫,脈兼遲或稍沉者,加杜仲15克、巴戟12克、肉桂2克(局服)、楮實子10克,以溫補腎陽。

兼血瘀阻絡、並見面色黧黑或唇色紫黯,脅痛明顯,脅下徵塊(肝大,質較硬易捫及),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緩或澀者,加丹參15克、茜根12克、桃仁10克、庶蟲(又稱土鼈)10克,以活血祛瘀。

兼濕鬱化熱,並見有口苦.小便黃濁,或輕度黃染,或低熱,舌嫩紅,苔黃白厚濁,脈虛數者,加金錢草25克、田基黃(或雞骨草)25克、土茵陳25克,以太子參18克易黨參,以清利濕熱。

上述治法,總的原則不離健脾,組方的核心是四君子東加川萆解、黃皮樹葉。這是筆者通過長期的臨證、科研,摸索到脾虛是慢性肝炎的共性而確立的。隨證加減則按辨證論治之原則處理。

至於慢性肝炎之肝臟腫大而稍硬者,按中醫理論應屬於徵塊(或稱積塊),多因氣滯血瘀內結所致,宜用祛瘀藥物治療。50年代參與慢性肝炎之研究,該研究組不管臨床分型如何。在治療162例中,治方均配有丹參、桃仁、庶蟲,或鱉甲、龜板、牡蠣之類祛瘀及軟堅藥。但近10多年來筆者通過對脾胃學說及祛瘀療法的深入研究,認為血瘀的形成,除氣滯、熱迫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是氣虛(心或肺或脾氣虛)。其機理是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遲滯---血瘀。而慢性肝炎患者單有肝大,肝質尚柔軟或不易捫及,且無其他血瘀表現時,脾氣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補氣健脾促使脾功能的恢復,腫大的肝臟才會隨病情的好轉而恢復正常。此時不宜過早使用祛瘀藥物,因祛瘀藥物多有傷氣、破氣作用,若囿於肝腫大而過早使用反不利於治療。只有當肝質較硬易於捫及,或並見有面黯、唇紫、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等,揭示矛盾主要方面已轉為血瘀時,才可加入祛瘀藥。但"氣為血帥",此是仍需在補氣運脾的基礎上使用祛瘀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