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其他型。
“頸椎間盤源性頸椎病期”、“骨源性頸椎病期”、“脊髓變性頸椎病期”可以用來說明後五型頸椎病,
卻不能解釋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的症狀是以頸部不適,
痛、脹等為主,
影像學改變除了頸椎曲度的改變以外,
很少有椎間盤、椎體及脊髓的改變。
而頸椎曲度改變在頸椎病的早期正是頸部肌肉損傷的表現。
然而現有分期中並沒有“肌源性頸椎病期”之說。
近年來,
由於中小學生長期打電腦遊戲、工薪族長期伏案工作、中青年人長時間玩牌打麻將、長時間用不良的姿勢看電視等社會現象,
導致頸椎病發病率不斷提高,
而且更趨於年輕化。
30歲以下的患者經常可以見到頸痛、頸項僵硬,
可伴有頭暈耳鳴,
聽力障礙,
眼部疼痛等症狀,
而這些病人X線、CT、MRI檢查都不能提示有頸椎間盤變性及頸椎骨質增生。
但多普勒檢查提示椎動脈供血不足。
X 線提示頸椎棘突有偏移及頸椎曲度改變。
如果按目前對頸椎病的認識,
就不能明確診斷,
治療也就無從談起,
有很多患者還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如果掌握了肌源性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就能夠早期診斷頸椎病,
使早期治療成為可能,
阻止其發展到椎間盤源性及骨源性等頸椎病階段。
肌源性頸椎病期是頸椎病的早期階段,
通過頸部功能鍛煉、頸肩背部軟組織壓痛點推拿、頸部肌肉的鍛煉、理療、針灸及中西藥外用等,
可改善頸部周圍軟組織的微循環狀態,
促進營養代謝,
提高肌群力量,
從而恢復或增強頸部動力性平衡作用,
阻斷頸椎病的發展,
從而對頸椎病起到早期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