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是深秋, 北方的天氣越來越冷了, 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保暖呢?在這裡, 不如就來一起看看中醫保暖的小妙招都有哪些, 來幫你有效輕鬆的保暖, 千萬別錯過了。
6大部位需做好保暖
頭部。 頭部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部位, 所以感受風寒邪氣, 頭部首當其衝。 寒氣入侵頭部, 會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 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 還易發生高血壓、急性心梗、中風等。
口鼻。 口和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 隨著人的呼吸寒氣進入肺部, 出現噁心、嘔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噴嚏等現象, 這些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現。
頸部。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 是神經中樞最重要的部位, 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 如果受寒, 不但加重頸椎病, 還會引發其他慢性病。
肚臍。 肚臍的屏障功能較差, 極易受涼, 也最怕涼。
腰部。 腰為腎之府, 若腰部受寒, 易引發疼痛, 全身乏力。
腳底。 腳是離心臟最遠的, 保溫性差, 很容易使血液迴圈不暢。 一旦腳受寒氣侵襲, 會導致抗病能力下降, 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痛等病的患者易舊病復發。
除此之外, 按摩穴位也有保暖的作用哦。
按摩穴位可保暖
肩井:經常做一些肩部按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就是在按摩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肩部不但很輕鬆而且還會有點點的暖意。 這是一位內身體的氣血順暢了,
神闕:著涼腹瀉, 而腹部的“暖氣”開關就是我們的肚臍———神闕穴。 神闕穴是一個長壽要穴, 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將我們的雙手搓熱放於肚臍, 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按揉至發熱, 這樣做可使我們的腹部溫暖, 從而使得我們面色紅潤, 還可以緩解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等症狀。
耳朵: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 冬季經常按摩雙耳, 不但能預防凍瘡, 還有助於腎臟的保健和氣血的順暢。
在生活中,
深秋保暖的注意事項
充足睡眠養陽氣 中醫提到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 是人體溫暖的來源, 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 充足睡眠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 充足睡眠及休息, 身體才有足夠的體力去抵抗外來寒冷及壓力。 尤其冬天宜早睡晚起, 晚上10點睡, 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 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 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者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 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 儘量不要熬夜。
溫暖食物不可少 食物也是最快可以讓身體感到暖和的一招, 尤其是熱騰騰的飲食。 如含高蛋白質的熱牛奶、溫補功效的紅糖薑茶, 或是西洋的迷迭香茶、肉桂茶,
緩解壓力心情好 壓力損耗人的體質, 也降低人的禦寒能力。 現代人睡眠時間不足, 運動量少, 工作時間不規律, 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 血管持續收縮, 血液迴圈變得愈來愈差。 因此養生學專家建議, 最好有意識地放鬆自己, 緩解壓力, 比方說與朋友聚聚、聽音樂、學會放輕鬆。
以上保暖的方法都很有效, 快來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