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時怎麼辦?生活壓力或者飲食不規律, 都會讓我們的胃承受痛苦。 面對胃痛情況, 不妨試一試中醫艾灸方法。
中醫解析胃痛原因
胃痛:凡由於脾胃受損, 氣血不調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證, 又稱胃脘痛。 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 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現在食欲不振、胃部脹痛、噁心、泛酸等症狀也時常出現, 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氣轉涼時胃痛就會愈發明顯。
中醫認為胃痛大致可分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素體脾虛四種原因, 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熱濕三邪, 其中寒邪犯胃導致陽氣被遏、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又是臨床最常見的原因。
中醫艾灸幫你緩解胃痛
具體做法是:將艾條一端點燃, 左手食指中指置於施灸穴位兩側, 右手拿起艾條後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線, 臍上四寸處), 距離皮膚約3cm, 用懸起法灸 10~20分鐘, 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暈, 而不感到灼燒疼痛為度。 施灸過程中還可以將艾條在穴位附近處做小幅度迴旋動作,
取中脘穴、內關、足三裡穴。 令患者取舒適體位選准穴位後, 術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筆寫字狀, 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 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 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 溫和灸15~20分鐘。 按先左後右, 左內關→左足三裡→中脘→右內關→右足三裡→左內關的順序, 每日一次, 15次一療程。
方中內關穴歸手厥陰心包經, 為本經絡穴, 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通于陰維脈, 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 為治療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所致胸、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 對胃痛、噁心、嘔吐等胃腸症狀有確切的療效。 足三裡是胃經要穴,
中醫艾灸的注意事項
要循序漸進, 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量,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 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 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 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 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時, 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 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時, 或無自製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患有胃腸疾病的, 艾灸期間不要吃食物, 灸後半小時才可以吃飯。
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以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 很容易燃著, 因此, 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體位元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 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 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 以保證艾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