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艾灸幫你緩解胃痛

胃痛時怎麼辦?生活壓力或者飲食不規律, 都會讓我們的胃承受痛苦。 面對胃痛情況, 不妨試一試中醫艾灸方法。

中醫解析胃痛原因

胃痛:凡由於脾胃受損, 氣血不調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證, 又稱胃脘痛。 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 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現在食欲不振、胃部脹痛、噁心、泛酸等症狀也時常出現, 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氣轉涼時胃痛就會愈發明顯。

中醫認為胃痛大致可分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素體脾虛四種原因, 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熱濕三邪, 其中寒邪犯胃導致陽氣被遏、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又是臨床最常見的原因。

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現外, 還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溫水則緩解, 以及隨氣候寒熱變化等典型表現。 所以, 臨床上一般採取溫胃散寒、通經止痛的方法進行治療。 艾灸操作簡單、臨床療效顯著, 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 多用於少腹冷痛、行經腹痛、宮寒不孕等證。

中醫艾灸幫你緩解胃痛

具體做法是:將艾條一端點燃, 左手食指中指置於施灸穴位兩側, 右手拿起艾條後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線, 臍上四寸處), 距離皮膚約3cm, 用懸起法灸 10~20分鐘, 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暈, 而不感到灼燒疼痛為度。 施灸過程中還可以將艾條在穴位附近處做小幅度迴旋動作,

以緩解局部皮膚溫度過高引起的不適。

取中脘穴、內關、足三裡穴。 令患者取舒適體位選准穴位後, 術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筆寫字狀, 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 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 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 溫和灸15~20分鐘。 按先左後右, 左內關→左足三裡→中脘→右內關→右足三裡→左內關的順序, 每日一次, 15次一療程。

方中內關穴歸手厥陰心包經, 為本經絡穴, 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通于陰維脈, 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 為治療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所致胸、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 對胃痛、噁心、嘔吐等胃腸症狀有確切的療效。 足三裡是胃經要穴,

具有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消除疲勞等保健作用, 刺激該穴後對因受寒或飲食所傷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緩解或止痛的效果。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裡能通心腹脹, 善治胃中寒, 腸鳴並腹瀉, 腿脛膝腫脹酸, 傷寒瘦損, 氣蠱諸股。 ”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 屬任脈, 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 八會穴之腑會。 穴位下正好是胃體中部, 功能調理脾胃, 化濕降逆。 艾條溫和灸三穴協同起到疏肝理氣、溫胃散寒、調中降逆、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之效。 方法簡單、安全, 易學易用, 當有胃脘痛疼發作時身邊無藥或服用一般藥物無效的情況下不妨一試。

中醫艾灸的注意事項

要循序漸進, 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量,

先少量、小劑量, 灸的時間短一些。 以後再加大劑量, 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 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 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 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 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時, 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 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時, 或無自製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患有胃腸疾病的, 艾灸期間不要吃食物, 灸後半小時才可以吃飯。

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以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 很容易燃著, 因此, 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

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 以防艾炷翻滾脫落。 用艾條灸後, 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 以利於熄滅。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體位元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 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 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 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用艾灸緩解胃痛, 不妨試試看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