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從電視上看到, 老寒腿患者通過艾灸, 竟神奇地治癒了, 69歲的他也按捺不住, 自己在家做起了艾灸。 可是只做了兩次, 就燙出不少水泡, 有的還往外流膿。 但聽說越起泡越有效果, 他還是堅持做著。 那麼艾灸時要不要燙出泡?
“傳統中醫認為, 艾灸起泡或流膿是排毒的表現, 確實能有更好的療效, 但由於自行艾灸難以把握起泡的程度, 對皮膚損傷過大, 可能造成其他問題, 所以現在普遍推薦溫和的艾灸, 以不起泡為宜。 一般, 時間在半小時左右, 與身體相距約3-5釐米, 具體以個人耐受能力為原則, 不必強忍疼痛。

艾炷灸的操作:將厚約0.3釐米的鮮薑片, 中間用針穿刺數孔, 放在穴位處, 將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 點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 略略提起薑片, 或更換艾炷再灸。 艾炷多為錐形, 每燃盡一個艾炷, 稱為一壯, 一般每次灸5-10壯, 以局部潮紅為度。
艾條灸目前多用懸起灸, 即將艾條燃著端懸起, 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一定距離, 在灸治過程中只覺得施灸局部有溫熱感, 而無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