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腦梗和腦血栓表現症狀有什麼區別?

許多人得了腦血管病, 分不清是哪一種, 常把腦血栓說成腦梗塞, 腦出血說成腦血栓等。 雖然都是屬於腦血管疾病, 但是變現症狀各異, 治療方法也不同, 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腦梗塞

1.腦梗塞(腦梗、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是腦動脈阻塞後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 可伴發出血。 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或栓塞, 症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 腦梗占全部腦卒中的70%~80%。

2.病因:腦梗是由於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的突然減少或停止, 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腦組織壞死、軟化,

並伴有相應部位的臨床症狀和體征, 如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 許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

4.臨床症狀:腦梗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 它與腦損害的部位、腦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嚴重程度、發病前有無其他疾病, 以及有無合併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等有關, 輕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 即無症狀性腦梗;也可以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肢體癱瘓或眩暈, 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重者不僅可以有肢體癱瘓, 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 如病變影響大腦皮質, 在腦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現為出現癲癇發作, 以病後1天內發生率最高, 而以癲癇為首發的腦血管病則少見。

5.治療:

本病應注意重視高血壓的治療, 尤為病史中已有過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復發, 同時應注意壓不能過快過低。

(1)急性期

以儘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迴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原則。

1)緩解腦水腫梗塞區較大嚴重患者, 可使用脫水劑或利尿劑。

2)改善微循環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 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環。

3)稀釋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釋療法通過靜脈放血, 同時予置換等量液體。 ②高容量血液稀釋療法靜脈注射不含血液的液體以達到擴容目的。

4)溶栓:鏈激酶、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擴延和新的血栓發生(肝素、雙香豆素)。

6)擴張血管一般認為血管擴張劑效果不肯定, 對有顱內壓增高的嚴重患者,

有時可加重病情, 故早期多不主張使用。

(2)恢復期

繼續加強癱瘓肢體功能鍛煉和言語功能訓練, 除藥物外, 可配合使用理療、體療和針灸等。

腦血栓

1.腦血栓(腦血栓形成):在腦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的基礎上, 在血流緩慢、血壓偏低的條件下, 血液的有形成分附著在動脈的內膜形成血栓, 稱之為腦血栓。 臨床上以偏癱為主要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50歲以後, 男性略多於女性。

2.發病原因: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 多見於中老年人, 無明顯性別差異, 它是由於腦血管壁本身的病變引起的。 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較緩慢, 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 多需數十小時至數天。 這種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生。 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沒有任何先兆症狀,

早晨醒來時發現偏癱或失語, 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有關, 但也有一些在白天發病的病人, 常有頭昏、肢體麻木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前驅症狀。

3.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腦血栓形成最為常見的病因, 由於腦動脈硬化, 管腔內膜粗糙、管腔變窄, 在某些條件下, 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等因素的作用下, 凝血因數在管腔內凝集成塊, 形成血栓, 使血管閉塞, 血流中斷, 從而使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而發病。

4.臨床表現:腦血栓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段腦血管內, 但在臨床上卻以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較常見。

患者表現中樞性偏癱、面癱及對側肢體感覺減退。 大多數病人神志清楚, 頭痛、嘔吐者較少見, 但若大腦前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幹阻塞形成大面積腦梗塞時, 病情較重, 常伴有意識障礙和顱內壓增高的症狀。 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 則多見眩暈、噁心、嘔吐、複視、交叉性運動及感覺障礙、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發嗆等症狀。

5.治療:腦血栓形成應根據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變化, 按不同時間分期來確定治療方針、分期治療。 維持氣道通暢, 控制血糖在正常水準等整體治療。 溶栓治療、抗凝治療、降纖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擴血管治療等其他治療。 進行早期康復功能鍛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