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患者極度寒冷, 但心跳尚能維持灌注時, 干預的重點是防止進一步散熱、複溫和謹慎地轉運:
防止額外蒸發散失熱量:避風、隔冷、除去冷濕的衣服等。
謹慎地把患者轉運至醫院:避免粗暴搬動和顛簸, 否則可能促成室顫。
監測核心體溫和心律:如果患者皮膚極度寒冷, 使用貼膠式電極不可能獲得心電圖或監測心律, 必要時可使用針式電極。
不要拖延氣管插管、血管插管等必須的救命性操作:操作必須輕柔並密切監測心律。
2) 核心體溫低於34℃時, 要進行複溫, 可用毛毯或溫暖房間進行一般複溫,
有些研究者認為, 積極體外溫可引起“體溫後降(afterdrop)”效應(當外周的寒冷血液解凍流向中心時, 核心體溫繼續下降)。 另外, 局部應用複溫裝置可能導致組織損傷。 如果使用積極外周複溫, 應該使用熱水袋, 並應放置軀幹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3) 積極體內複溫技術只用於核心體溫低於30℃的患者, 包括使用加溫(42-46℃)加濕的氧氣、體外膜氧合器、腹膜灌洗、靜脈內輸入熱鹽水(42℃—44℃)和食道複溫等。 目前還沒有關於這些方法相互比較的隨機臨床對照實驗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