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女士2歲的兒子, 近段時間精神不振, 不思飲食, 每日大便5、6次, 身體逐漸消瘦, 體重明顯下降。 雖然看過幾次醫生, 吃了一些藥物, 還輸過液, 症狀總不見減輕。 前幾日夫妻倆帶孩子去看了一次中醫, 中醫師說小兒生病的原因是飲食不慎, 脾胃受損, 消化不良。 並建議去推拿科做捏脊治療。 梁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抱著兒子接受了三次捏脊治療。 此後小孩的大便次數不僅明顯減少, 而且食欲增強, 精神好轉。 在這裡特將捏脊療法作簡單介紹, 一定會對年輕的父母們有著意想不到的收穫。
梁女士2歲的兒子,
捏脊, 又稱捏積。 簡單地說, 捏脊療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撚動的一種中醫治病的方法, 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用捏脊的方法來治療疾病, 已有悠久的歷史, 這在古代中醫有關文獻中早有記載,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拈取其脊骨皮, 深取痛引之, 從龜尾至頂乃止, 未愈更為之”的描述, 是目前見諸文獻的最早記錄。 由於此種療法操作簡單, 易學易會, 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藥物, 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
中醫師、推拿師多數會用此法來治療一些兒科病症, 只要病症適宜, 手法應用適當, 具有神奇療效, 堪稱中醫兒科一絕。
為什麼捏脊能治病?
1、因為脊柱乃是大腦的外延與重要通道, 大腦通過脊柱脊髓指揮內臟與四肢的活動, 可謂是人體的要塞與要害部位, 堅持給捏脊, 可以疏通這些要塞, 使全身氣血通暢。
2、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脊柱兩側, 為人體衛外之藩籬, 分佈著五臟六腑的背俞穴, 十二臟腑的精氣均輸注於此, 也是臟腑疾病在背部的敏感反應點, 具有診斷和治療的雙重功效。 以捏代針, 可以提高的正氣。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從而減少發病的概率。
3、從中醫上講, 脊柱是人體的七經八脈中的督脈。 督脈的作用就是“督一身之陽氣”, 我們身體上的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匯在大椎穴上, 督脈行脊裡, 入絡腦, 又絡腎, 與腦、髓、腎關係密切, 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4、是依據“高低醫療學”中所說的“四邊有病中間平”的原則, 脊柱處於人體的中線, 對頭部、四肢、諸內臟均有調節作用。 經常捏脊, 可以使全身陰陽平衡, 免於疾病。
5、近年來的實驗觀察證實, 捏脊能提高患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澱粉酶指數, 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