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對健康很關注, 報刊、電視、網路都在講健康, 看的多、知道的多了, 難免有人“對號入座”, 懷疑是不是哪裡出了毛病。 有些人甚至多次掛專家門診、反復化驗檢查, 雖然各項指標都正常, 他們卻很不滿意, 堅信自己有病。 實際上, 這些人是被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所困擾。
疑病症, 是一種以疑病症狀為主要臨床特徵的軀體形式障礙。 患者由於預期擔心或相信自己患嚴重軀體疾病而痛苦、焦慮並到處尋求幫助, 如屢次盲目就醫等。 他們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特點
敏感固執
糾纏於身體細微症狀
典型病例:小李,
糾纏於身體的細微症狀, 總覺得哪兒都不舒服, 有可能得大病, 這種對健康的過度憂慮, 讓小李感到痛苦卻無法解脫。 這是疑病性神經症的表現, 可能與人的性格有關。
一般來講, 疑病症患者人格特徵更傾向於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 對身體過分關注, 要求十全十美。 疑病症患者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
特點
老年病人
過度關注已有的疾病
典型病例:陳阿姨, 女, 56歲, 退休老師, 一年前因腹部不適被診斷為膽囊炎住院, 經治療後病情緩解出院。 自此以後, 陳阿姨總認為自己的病沒有治好, 經常感到頭皮發麻, 肝臟、胃腸道都有病。 因為醫生曾經說過, 膽囊炎也會影響到肝、胃功能。
人進入老年期, 由於生理功能的退化, 身體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 甚至患有軀體疾病。 老年人面臨的婚姻改變、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等, 也會讓他們缺乏安全感, 導致老人更加關注健康與疾病問題。 而反復就醫、過度檢查、醫源性暗示等, 也會加重老人的疑慮。 過度關注健康與軀體疾病, 是老年人疑病症多發的軟肋。 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加, 疑病症患病率近年來亦呈上升趨勢。 不過, 另一個現象也值得注意, 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現的疑病症, 已悄悄蔓延到年輕人中, 這與壓力大、情緒焦慮、生活不規律等有關。
特點
對號入座
資訊接受太多“逼”出病
典型病例:在大學任教的張老師, 性格內向, 不愛和人打交道, 整天就是看書、上網。 前不久, 無意中一稱體重, 原本就消瘦的他比原先又瘦了幾斤。 他聯想到自己有好幾天吃不下東西, 懷疑胃有毛病。 後來覺得呼吸困難, 又懷疑是不是得了肺癌。 到醫院做了癌症篩查、胃鏡等檢查, 都沒有發現問題。 他不死心, 到書店買了好幾本醫學類書籍, 越看越覺得書上寫的症狀和自己的差不多, 再看網上的健康資訊, 也感覺能“對號入座”, 為此他憂心忡忡。
隨著互聯網、報紙、雜誌等健康資訊越來越普及, 難免有的人會自我對症。 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 身體出現一種症狀, 便對照醫學書籍或科普文章進行比較分析。
特點
心理脆弱
對未來感到不安恐懼死亡
有資料表明, 在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患者中, 疑病症患者占近20%。 這類患者到處求醫問藥, 總想解決軀體疾病問題, 結果卻於事無補。 其實, 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到精神衛生機構。 專業治療的前提是確保病人是“疑病”, 排除器質性病變, 以免誤診。 治療一般有兩種方式:
心理治療:這是治療疑病症的基本方法。 疑病症產生的原因與患者對未來感到不安、恐懼死亡、總想使自己擺脫痛苦或得到補償等心理活動有關, 也與其誇大、災難化等認知偏差有關。心理治療過程中,會儘量少與病人討論具體的疾病或症狀,而是主要一起探討他們存在的衝突、困惑或被壓抑著的痛苦,發揮患者解決問題的潛能,讓他們有勇氣面對不願面對的心理根源,並合理給予疏解。
藥物治療:疑病症病人感受到的是不安、焦慮、沮喪、抑鬱等精神痛苦體驗,這些情緒反過來又加重疑病色彩,導致惡性循環,屬於焦慮問題範疇。臨床工作中多採用抗焦慮、抗抑鬱藥等情緒穩定劑來改善病人情緒,減輕疑病程度,一般都有很好的效果。
延伸閱讀
自我暗示 應對疑病
雖然醫院的各項檢查證明疑病症患者沒有患某種疾病,但不能忽略其信而不疑、遭受困惑的那種真實感受。擺脫疑病困擾,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外,疑病症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
1、培養正確的疾病與生命觀,把精力、精神集中到與“病”無關的事上,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干擾,使心理得到調整。
2、要相信世上沒有萬事通,每個人學有所長、業有所攻,疾病問題還是要聽醫生的。要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解釋、勸告和結論,相信現代醫學有很好的醫療設備可用於軀體疾病的診斷與鑒別。
3、要學會思考,問一問為什麼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別人的觀點不一致,並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過分焦慮、嚴重的疑病傾向,就是一種心理病。
4、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點有關醫學方面的書以減少“對號入座”。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生。
5、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常’現象,會很快過去的。我今後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
使用暗示語一定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內化自己“不必懷疑”的觀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數日一次,效果較佳。
也與其誇大、災難化等認知偏差有關。心理治療過程中,會儘量少與病人討論具體的疾病或症狀,而是主要一起探討他們存在的衝突、困惑或被壓抑著的痛苦,發揮患者解決問題的潛能,讓他們有勇氣面對不願面對的心理根源,並合理給予疏解。藥物治療:疑病症病人感受到的是不安、焦慮、沮喪、抑鬱等精神痛苦體驗,這些情緒反過來又加重疑病色彩,導致惡性循環,屬於焦慮問題範疇。臨床工作中多採用抗焦慮、抗抑鬱藥等情緒穩定劑來改善病人情緒,減輕疑病程度,一般都有很好的效果。
延伸閱讀
自我暗示 應對疑病
雖然醫院的各項檢查證明疑病症患者沒有患某種疾病,但不能忽略其信而不疑、遭受困惑的那種真實感受。擺脫疑病困擾,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外,疑病症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
1、培養正確的疾病與生命觀,把精力、精神集中到與“病”無關的事上,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干擾,使心理得到調整。
2、要相信世上沒有萬事通,每個人學有所長、業有所攻,疾病問題還是要聽醫生的。要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解釋、勸告和結論,相信現代醫學有很好的醫療設備可用於軀體疾病的診斷與鑒別。
3、要學會思考,問一問為什麼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別人的觀點不一致,並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過分焦慮、嚴重的疑病傾向,就是一種心理病。
4、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點有關醫學方面的書以減少“對號入座”。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生。
5、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常’現象,會很快過去的。我今後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
使用暗示語一定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內化自己“不必懷疑”的觀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數日一次,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