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脾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脾虛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所謂脾虛, 為中醫名詞術語。 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 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那麼在生活中脾虛的症狀有哪些?

脾虛的臨床表現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 其病情比較繁雜, 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 食後脹甚, 肢體倦怠,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形體消瘦, 或肥胖浮腫, 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 納少腹脹, 腹痛綿綿, 喜溫喜節按, 形寒氣怯, 四肢不溫, 面目無華或浮腫,

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 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 有氣陷臨床表現, 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 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 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 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脾虛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屬土, 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 脾主運化, 統血, 升清, 輸布水穀精微, 為“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出生後, 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以濡養, 故稱脾為“後天之本”。 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 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 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1.脾氣虛

多因飲食不節, 或勞倦過度, 或憂思日久, 損傷脾土, 或抵抗力不足, 素體虛弱。

2.脾陽虛

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 也可因飲食失調, 過食生冷, 或因寒涼藥物太過, 損傷脾陽, 或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

中氣亦指脾氣。 脾氣上升, 將水穀精微之氣上輸於肺, 以榮養其他臟腑, 若脾虛中氣下陷, 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4.脾不統血

脾氣虛弱, 不能攝血, 則血不循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