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臨床分期。 自大腸粘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稱為大腸癌。 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 臨床常見血便或粘液膿血便, 大便形狀或習慣發生改變, 腹痛, 腹部包塊等。 根據其發生部位不同, 其臨床表現常各有其特殊性。 大腸癌具有起病隱匿, 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表現, 病情發展較慢, 遠期療效優於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 預後相對較好;但大腸癌發病率高並有連年上升趨勢。
大腸癌的臨床分期
一。 早期大腸癌
1.扁平型:此型多為粘膜內癌。
2.息肉隆起型(I型):又可分為有蒂型(Ip), 亞蒂型(Is)或廣基型。
3.扁平隆起型(Ⅱa):大體呈分幣狀。 此型多累及粘膜下層。
4.扁平隆起潰瘍型(Ⅱa+Ⅱc):大體如小盤狀, 邊緣隆起, 中心凹陷。 此型累及粘膜下層。
二。 中晚期大腸癌
1.隆起型:腫瘤向腸腔突出呈結節狀、息肉狀或菜花狀隆起, 境界清楚, 有蒂或廣基。 切面見腫瘤組織呈灰白或灰黃, 均質, 較硬, 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 浸潤較為淺表, 局限, 肉眼可見淺肌層有癌浸潤。 此型癌腫一般發展較慢, 治療效果較好。
2.潰瘍型:腫瘤表面形成較深的潰瘍(一般深達肌層或超過之), 邊緣隆起。 此型預後較差。
3.浸潤型:癌組織向腸壁各層彌漫浸潤, 使局部腸壁增厚, 但表面無明顯潰瘍和隆起。 腫瘤常累及腸管全周, 伴纖維組織增生, 致腸壁變硬, 腸管周徑縮小,
4.膠樣型:腫瘤外形各異, 可呈隆起、潰瘍或彌漫浸潤, 但外觀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膠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