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中醫藥治乙肝走出三誤區

縱觀古今中醫學文獻, 大多數醫家認為乙肝, 尤其是急性乙肝的病因為濕熱之邪。 此種濕熱之邪是一種特殊的濕熱疫毒之邪。 它除了具有一般濕熱之邪特點外, 還具有以下特點:有傳染性, 以肝臟損害為主。 從臨症及檢測結果來看, 急慢性乙肝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厭油膩、腹脹、精神萎靡、眼睛乾澀、肝區隱痛等, 但有些病人為病邪久蘊體內, 既無或僅有輕度肝功改變, 又無臨床症狀, 因此把乙肝病邪統歸為濕熱癘氣不無偏頗。

肝主疏泄, 其疏泄功能並不局限於脾胃氣機的調暢運化, 還涉及到精神活動、物質代謝、血液運行、婦女月事、神經內分泌等一系列活動,

因此, 肝功異常除影響脾胃功能外, 還會累及其它臟器。

肝血虛可致腎精不充, 腎精虧也可致肝木失養, 肝病最終可累及腎(如肝功能衰竭可合併急性腎功能衰竭), 故有“養肝必先滋腎, 補腎即所以補肝”之說。 在臨床上, 筆者對乙肝大、小三陽伴有轉氨酶升高, 辨證見有肝陰虧損者, 常以一貫煎、滋水清肝飲酌加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品, 滋水涵木, 扶正祛邪, 每能取得肝功恢復的良好療效。

肝主藏血, 心主血脈和主神志, 故在乙肝病程中可出現鼻衄、肌衄等肝血失藏和右脅疼痛、脅下痞等氣滯血瘀的症狀體征, 重症患者可見神志異常, 此說明肝病可累及心。

因此,

慢性乙肝最基本的治法應該是扶正固本, 此當貫穿治療始終, 而清熱解毒利濕、疏肝解鬱、活血化瘀的治療只能是慢性乙肝的輔助療法。 無論是扶正, 還是祛邪, 都應考慮到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 行氣勿用香燥太過, 慎防劫傷肝陰;清濕熱應適可而止, 以免苦寒敗胃。

在目前乙肝治療療效欠佳的情況下, 採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 防止乙肝傳播和蔓延顯得格外重要。 “上工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 也是中醫的一慣主張。 值得指出的是, 有些人以為傳染病預防是防疫部門或西醫的事情, 遇到乙肝病人, 只知道遍尋秘方驗藥, 從不進行有關防疫知識的宣教。 還有一些人片面地理解“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的含義, 認為只要身體好,

抵抗力強, 沾上了病邪, 也不會發病。 他們大意到連起碼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沒有, 給病人治療時不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