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發生障礙所致的一種貧血, 簡稱“再障”。 根據起病的急緩和病情的輕重, 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
急性型的特點是, 初起貧血並不明顯, 常以出血、感染、高熱為首發症狀, 但病情進展快, 不久即迅速發生嚴重貧血:出血嚴重而廣泛, 不僅皮膚、粘膜及眼底出血, 且常伴有內臟出血;感染多見於口腔、咽、皮膚及肛門周圍, 以及由肺炎、敗血症等引起的高熱;病程經過兇險, 患者常在短期內因感染或內臟出血而死亡。
慢性型起病緩慢, 除有慢性進行性貧血外, 常伴有皮膚及粘膜出血,
再障病因部分不明。 部分可由毒物或藥物, x線、放射性物質或放射性核素, 嚴重感染, 骨髓腫瘤或白血病等, 致骨髓造血功能遭受影響或破壞而引起。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嚴重廣泛的出血, 感染、高熱和不同程度的貧血病史。 實驗室檢查全血細胞減少, 淋巴細胞百分比增高, 呈正細馳正血色素性貧血。 骨髓穿刺大多數呈現骨髓增生減低, 紅細胞及粒細胞系統各階段細胞減少, 巨核細胞減少或消失, 淋巴細胞及非造血成分相對地增多, 血小板分佈稀疏。
現代醫學治療本病以及早去除病原和藥物治療為主。 嚴重患者可給予輸血或作骨髓移植。 必要時作脾臟切除。
中醫稱“血枯”、“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