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療法認為色彩的呈現與光有相當的關係,
不同色彩有不同的波長,
有不同的頻率,
自然會有不同的能量呈現,
進而影響人體的身心健康,
就如紫外線可殺菌、可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對不同植物光合作用有促進。
而人類的腦神經對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興奮度。
如紅色,
可使人提高興奮度。
而灰與白正是人類色彩興奮區上的盲點,
會降低其興奮度,
使人的情緒處於低潮中,
易誘發憂鬱症。
色彩研究學家指出,
不同波長的光作用於人的視覺器官產生色感的同時,
導致情感的心理活動,
色彩具有輕重感、冷暖感、強弱感等。
不同的顏色還會帶給人們不同的色彩聯想,
於是色彩心理應運而生。
顏色刺激人體的能量改變,
影響人類的心情及心理平衡,
進而可影響身體機能。
每個人也會因體能體質不同,
而影響體內系統的振動頻率和能量磁場,
進而發出對不同顏色的反應。
色彩治療就是利用顏色令人體能量中心達至平衡狀態,
當身體機能出現狀況時,
身體能量改變便可借由色彩所帶的能量來平衡調整。
原來色彩會說話
色彩的應用範圍廣範,
從衣著、燈光、居家裝璜、化妝、飾品,
以至於所有接觸的一草一木,
都是可以利用的。
色彩在心理上的效應通常較為明顯,
如冷熱感及感情刺激,
如興奮、消沉、開朗、抑鬱、動亂、鎮靜等。
從色彩冷暖系劃分的角度分析:冷色如藍色給人感覺清靜、清爽,
有消炎、鎮靜的功用。
暖色如紅色則易使人心跳加快,
血壓升高,
產生激動情緒等。
一般採用暖色相和明色調,
容易造成歡快的氣氛,
而用冷色相和暗色調,
則容易造成悲傷的氣氛。
從色彩治療學的角度講,
不同的色彩對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作用和療效,
不同的病人應該採用不同的色彩配合治療,
如高血壓患者要多用藍色、綠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