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孩子難纏的三個成因

很多年輕爸媽都在抱怨:孩子越來越難纏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孩子這麼“難纏”呢?很可能是育兒中, 你的錯誤教育造成的哦。 來看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或許你會有所明瞭。

5歲的小莉在家裡剛吃完一個冰糕, 就跟爸爸、媽媽一起出門散步, 走到門口那間賣冷飲的小商店, 小莉又嚷著要吃, 爸爸、媽媽都不同意, 但是一番爭執之後, 媽媽不太情願地給買了一小盒的冰糕。 但是拿過來以後小莉嫌小, 要讓媽媽去換, 買個大的。 爸爸、媽媽都不同意, 小莉就一口也不吃, 一步也不走, 看著冰糕一點一點地融化。

父母很生氣, 不理睬她, 自己起身走了, 小莉於是開始躺在地上大哭, 哭得死去活來。 結果引來許多鄰居圍觀, 父母很不好意思, 不得不又給小莉買一盒大冰糕, 這次衝突才暫告結束。

後來, 這孩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難纏, 父母沒有辦法, 只好帶她去找心理醫生。 那麼小莉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她為什麼發展到這一步了呢?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失誤。 下面我們結合小莉家庭的具體事例, 分析這一個常見的家庭教育問題三方面錯誤。

錯誤一:獎懲不明晰

我們說, 當孩子降臨到這個陌生世界時, 他們一無所知, 他們要不斷地嘗試, 然後根據家長對他們的行為的反應和回饋, 逐漸學會怎樣使自己言行舉止被接受。 孩子們不斷地探索,

並密切關注著家長或其他周圍成人的反應, 在這不斷探索的過程中, 有的行為取得了好的結果, 受到了人們或社會的獎勵, 那麼這種行為就得到了加強, 得以保持下去;如果某些行為效果不好, 受到了人們和社會的懲罰, 那麼這種行為就會減弱, 下次也就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吃一塹, 長一智”。 在這個過程中, 兒童們逐漸知道, 哪些是別人可以接受的, 可以做的, 哪些是別人不可以接受的, 不可以做的, 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 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判斷, 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

所以, 孩子的成長依賴家長提供明確的回饋, 他們希望家長決定, 說話合理、算數。 他們也會有意或無意地犯規, 但是如果父母並不妥協,

那麼他們就會有一種安全感。 因為從家長堅定的態度中他們知道了界限在哪裡。

但是小莉的父母並不是這樣, 他們“說話不算數”, 態度不堅定。 本來小莉剛在家裡吃過冰糕, 所以就不同意給小莉再買。 但是爭執一番之後, 父母妥協了, 給買了小盒的;另外, 父母本來堅決不同意再買大盒的, 但是由於小莉的哭鬧和他人的圍觀, 家長又妥協了, 給買了大盒的。 孩子嘗到了甜頭, 以後就一直採取此類方法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錯誤二:包辦孩子的事

孩子要吃冰糕, 是孩子自己的事, 賣冰糕的小商店在旁邊, 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買, 讓孩子也動動腿, 為自己的要求付出點勞動;另外, 孩子在家裡已經吃過了冰糕,

出來又要吃, 這是額外的要求, 因此需要孩子做些貢獻來補償她的額外要求, 讓他們給家長或家庭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 或者如果她有零花錢的話, 可以把買冰糕的錢從她的零花錢裡扣掉。 但是小莉的父母不提任何要求, 就滿足了小莉的這個額外要求, 自己跑去, 自作主張給孩子買了一小盒的冰糕。

所以, 我們說有些父母把孩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包辦了,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錯誤三:在別人面前放棄原則

孩子哭鬧、別人圍觀, 家長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向孩子妥協, 這種妥協是為了自己暫時的利益, 而不是為了孩子, 也不是為了長遠。 正確的態度是堅決地將孩子帶離這個是非之地, 把孩子抱回家,

或者帶到其他地方, 理智、冷靜地進行懲罰或教育。 小莉的父母正是因為別人的圍觀, 自己不好意思了, 於是又妥協了, 從最初不同意買, 到買小的, 最後又買了大的, 這種教育徹底地失敗了。

小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做出了這麼多不明智的舉措, 那麼小莉最後發展成為一個難纏、難管的孩子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想改變這種的局面, 就是把上述三方面錯誤改過來, 提出合理的規則和要求, 並堅決地執行;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不要因為別人的出現而不敢堅持對孩子採取正確的教育決定和措施。

編輯推薦: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再一次”

該不該給孩子立規矩

懲罰孩子時必須掌握的七個原則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