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大多會有這方面的經歷:當他們發過脾氣後, 心理上卻依然處於失衡狀態。 他們發現, 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 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對孩子的歉疚。 父母可能會想到, 這事大概用不著發這麼大脾氣, 但終究是發洩出去了, 不能收回。 緩解了心裡的一時火氣, 卻也生出了諸般懊悔之情。
父母感到沮喪時, 可能會把發脾氣歸咎於性格或其他什麼原因, 要麼就事論事, 麗最糟糕的則是歸罪於孩子。 其理由不外乎是:“如果孩子不惹是生非, 我能發這麼大火嗎?”我們能舉出許多這方面的例子。
譬如,
應該說, 父母們並非不能對孩子發發脾氣, 只是有的父母發脾氣過了火, 所以不能起到教育目的。 說得嚴重些, 它只能使孩子變得愈發糟糕。
感到內心不安的父母過後會採取平靜的態度。 先是批評埋怨, 後是大講道理, 然後便是“下不為例”。 在說這些話時, 語調會逐漸舒緩, 表情也變得慈祥, 潛藏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予以諒解:
——你看, 我也是迫不得已, 人家在那邊聽著呢。
——我是一時火氣, 這事把我氣蒙了頭。
——我總不能閉著眼睛不管呀!
——這還不是為了你將來好。
父母們還能找到更巧妙的方式讓孩子知道, 父母同樣受到了委屈, 就像孩子受到的“虧待”一樣, 一邊說著,
孩子的理解總是直率的, 且會感動于父母的這般“屈尊”和“降格以求”。 在一段時間裡顯得異常平靜, 父母便也頗為放心起來。 只是“好景”往往維持不下去。 不定什麼時候, 什麼事情上又惹得父母大動肝火。
尤其讓孩子迷惑不解的, 是在他們記憶裡, 父母所表示過的“不該對孩子發脾氣”、“再也不打孩子”實際上是一種幻象。 只要給父母惹了麻煩, 恰巧那天父母心情不好, 孩子照樣是要遭到責駡的。 有時候, 父母在發脾氣時根本不管不顧, 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 讓孩子“丟面子”。 而父母所想的卻是, 這孩子的“不堪教化”就是不把大人放在眼裡, 大人的話可以當做耳旁風, 這還得了!
孩子們在幼小時期就已懂得父母的話也不必完全當真,
“誰願意做壞孩子呀!”孩子們這樣想。 他們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氣量太小了,
父母們應該知道, 在解決問題時, 發脾氣恐怕是最簡單、也是最無助的方法。 它只能使孩子在一段時間過後照行其事, 而另一種可怕的事實是, 父母一心想戒除的壞脾氣、壞性格, 由於經常發作, 不知不覺地遺傳給了孩子——既然大人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 我們也可以照此方式同樣發揮。
孩子們長大以後很有可能會變成與父母同樣的性格, 假如他的父母有一副善講道理的好秉性, 孩子們可能會比父母做得更好。 而那些總是按捺不住火氣、動輒發脾氣的父母倒是應該好好從這方面想一恕:
我的目的是什麼呢?
發一通脾氣固然痛快,但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父母可以發脾氣,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呢?父母要是誤會了孩子該怎麼辦呢?
我這秉性是哪兒來的?父母遺傳的嗎?
我喜歡別人如何待我?孩子又喜歡別人怎麼對他呢?
能否過半小時以後再發脾氣?如果做不到,知道其原因嗎?
我的目的是什麼呢?
發一通脾氣固然痛快,但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父母可以發脾氣,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呢?父母要是誤會了孩子該怎麼辦呢?
我這秉性是哪兒來的?父母遺傳的嗎?
我喜歡別人如何待我?孩子又喜歡別人怎麼對他呢?
能否過半小時以後再發脾氣?如果做不到,知道其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