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先天性腦積水?

由於腦組織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的腦積水稱為先天性腦積水。 形成腦積水的原因可能是腦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間失去平衡, 即腦脊液產生過多或吸收障礙。 此外, 腦脊液迴圈通路阻塞也是引起先天性腦積水的重要原因。

先天性腦積水的主要特徵是頭圍呈進行性增大。 頭圍多在出生後數周或數月開始增大, 也有出生時就明顯大於正常。 頭圍增大以後, 臉部相對較小, 額部向前突出, 頭皮繃緊變薄, 兩眼球轉動或斜視或震顫, 囟門(包括前囟、後囟)開大, 顱骨骨縫分離。 病情嚴重者可有頻繁嘔吐、煩躁不安和進食不佳。

早期對智力沒有影響, 晚期病例可出現表情呆滯、智力遲鈍、視力減退、肢體癱瘓。 最後多因營養不良, 發生褥瘡及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而死亡。 也有少數病例, 病情會自行緩解或停止發展。

因腦脊液迴圈通路阻塞引起的先天性腦積水可作手術治療。 大多數患兒在1~2年內死亡。

先天性腦積水

腦脊髓液迴圈與分泌吸收障礙, 過多的腦脊液積於腦室內, 或在顱內蛛網膜下腔積存, 稱為腦積水。 多有顱內壓增高。 嬰兒腦積水是常見的一類, 多發生在兩歲以內的嬰兒。

一、病因

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先天性畸形如中腦導水管狹窄及閉塞、小腦扁桃體下疝及第四腦室中孔或側孔閉鎖為主要病因。 也可見後天性病變如顱內感染、出血、顱內腫瘤、外傷。

按腦脊液系統功能障礙的性質可分為梗阻性(非交通性)腦積水及非梗阻性(交通性)腦積水。 前者由於室間孔、第三腦室、中腦導水管、第四腦室及其中孔和側孔以及小腦延髓池的不通暢而發生;後者多因腦脊液分泌過剩或吸收障礙所致。 由於長期腦室內壓增高, 大腦組織受壓, 發生退行性變, 可變得極為菲薄。

二、臨床表現

嬰幼兒先天性腦積水多在出生後數周頭顱開始增大, 一般經3~5個月方逐漸發現, 也有出生時頭顱即增大者。 臨床特別是因顱內壓增高引起頭顱進行性的異常增大, 與周身發育不成比例。 額部向前突出、眶頂受壓向下, 雙眼球下視, 眼球向下轉, 致鞏膜上部露白,

前囟擴大且張力增加, 其它囟門也可擴大, 顱骨骨縫分離, 頭皮靜脈擴張。 頭顱叩診呈“破壺音”。 嬰幼兒骨縫未閉, 顱內壓增高時, 頭顱可以發生代償性擴大, 故在早期顱內壓增高症狀可以不明顯。 但腦積水嚴重, 進展較快時, 亦可出現, 其症狀為反復嘔吐。 腦退行性變, 腦發育障礙, 四肢中樞性癱瘓, 尤以下肢為重, 常有智力改變和發育障礙。 視神經受壓萎縮, 可致失明。 眼球震顫, 驚厥亦較常見。 還常併發身體其它部位畸形。

少數病例, 腦積水在發展到一定時期後可自行停止, 頭顱不再繼續增大, 顱內壓亦不高, 成為“靜止性腦積水”。

三、診斷

根據嬰幼兒頭顱增大突出等臨床典型症狀, 一般診斷無大困難。 檢查時, 對早期的可疑本症的病兒,

定期測量頭顱大小, 包括周徑、前後徑及耳間徑。 正常新生兒頭圍33~35cm。 後囟出生後6周閉合, 前囟於9~18個月之間閉合, 這些資料可作參考。

為進一步確定診斷, 瞭解腦積水的性質和程度, 可進行如下檢查:

(一)顱骨X線平片 可顯示頭顱增大, 頭面比例不對稱, 顱骨變薄, 顱縫分離及前、後囟延遲閉合或明顯擴大等。

(二)頭顱CT掃描 可顯出擴大的腦室系統及腦實質性質, 有助於鑒別是否有腦瘤等病。

(三)頭顱超聲檢查中線波多無移位, 側腦室或第三腦室均有擴大等。

(四)前囟穿刺 藉以排除硬腦膜下血腫或水瘤, 這兩種情況也常引起頭顱增大。 還可瞭解腦皮質的厚度及腦室內壓力高低(正常嬰兒為50~60mm水柱)。

(五)腦室造影 對判斷有無導水管、第四腦室的梗阻、腦室擴大程度及有無腦室畸形,
排除硬膜下血腫、水瘤以及區別交通性及非交通性腦積水有較大的意義。 常選用腦室內注入水溶性碘劑。

本病應與嬰兒硬腦膜下血腫或積液、顱內腫瘤、佝僂病等相鑒別。

四、治療

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一般輕度腦積水應先試用非手術治療, 以脫水療法和全身支持療法為主。 手術治療適用於腦室內壓力較高(超過250mm水柱)或經非手術治療失敗的病例。 嚴重腦積水如頭圍超過50cm、大腦皮質萎縮厚度在1cm以下, 已合併有嚴重功能障礙及畸形者, 手術療效不佳。

手術方式多採用腦脊液分流術。 如腦室—心房分流術, 腦室—矢狀竇分流術, 腦室—腹腔分流術等。 後一種術式安全, 併發症少,使用較多。所用分流管是一種帶有貯液囊、壓力閥裝置,並不透X線,以利於透視下檢查。

【先天性腦積水的分證論治】

1.腎氣虧損

(1)治法:補腎益髓。

(2)方劑:補腎地黃丸(《證治準繩》)加減。

(3)組成:熟地黃20g,山藥20g,山茱萸15g,茯苓10g,澤瀉20g,牡丹皮10g,牛膝10g,鹿角膠5g(烊化),當歸15g。

(4)備選方:若系小兒先天性顱裂、脊柱裂併發腦積水,可應用鹿角膠合劑(鹿角膠、牛膝、山萸肉、山藥、熟地黃、當歸、茺蔚子、牡丹皮、澤瀉、茯苓、豬苓),配合外科手術治療。

(5)加減:面色咣白,形體消瘦,肢軟,神情呆滯者,加重熟地黃、鹿角膠、山藥、當歸等藥劑量;證見頭大頸細,囟門移開,顱縫分離,頭圍迅速增大者,加重茯苓、澤瀉、牛膝等藥之劑量;兼見眼球震顫,斜視或視力模糊,加枸杞子、菟絲子、決明子、菊花。

2.腎虛肝亢

(1)治法:滋腎養陰,平肝熄風。

(2)方劑: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和三甲複脈湯(《溫病條辨》)加減。

(3)組成:熟地黃20g,山藥20g,山茱萸20g,茯苓、澤瀉各15g,龜甲、鱉甲各10g,知母15g,黃柏10g,阿膠15g(烊化),白芍10g。

(4)備選方:對本證陰虛火旺而腎陽告乏者,宜陽中求陰,用河車大造丸(《扶壽精方》)(紫河車、龜甲、熟地黃、人參、麥冬、天冬、牛膝、杜仲、黃柏、砂仁、茯苓)。另用封囟散外敷囟門,以溫陽化水而除腦中之濁邪,內外敷合,可望取得較好療效。

(5)加減:陰虛發熱者加玉竹、白薇;心煩不安者加琥珀粉3g、珍珠母30g;筋惕肉瞤,時或驚叫,加天麻、鉤藤各12g,僵蠶8g;若腎虛髓熱,口幹舌紅,手足心熱者,可服地黃丸。

3.脾虛水泛

(1)治法:溫脾利水。

(2)方劑:附子理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五苓散(《傷寒論》)加減。

(3)組成:黨參15g,白術10g,乾薑10g,制附子2g(先煎),豬苓、茯苓、澤瀉各15g,桂枝10g。

(4)備選方:本證選方用藥可在傳統利小便基礎上,取張仲景前後分消利水之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合溫陽利水之五苓散。

(5)加減:食欲不振加焦三楂、焦麥芽、焦神曲;便溏加車前子(包)、山藥;嘔吐加半夏、竹茹、鮮生薑。

4.熱毒壅滯

(1)治法:清熱解毒,化瘀通絡。

(2)方劑:犀地清絡飲加減。

(3)組成:水牛角片30g(先煎),生地黃15g,連翹10g,燈心草10g,牡丹皮10g,赤芍lOg,桃仁10g,白茅根10g,薑汁10g。

(4)備選方:大便秘結,煩躁不安,可用涼膈散以清上焦壅熱;若肝經熱盛,驚跳目青者,用瀉青丸(《小兒藥證直訣》)或當歸龍薈丸(《宣明論方》)以瀉肝經之實熱。

(5)加減:抽搐者加全蠍6g、鉤藤20g、白芍15g;胸悶欲吐,舌紅苔黃者,用小陷胸東加膽南星12g、石菖蒲10g及地龍、天竺黃、牛黃各15g。

5.瘀血阻絡

(1)治法:化瘀通竅。

(2)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

(3)組成:當歸、川芎、赤芍各15g,桃仁、紅花、丹參各20g,地龍10g,麝香0.05g,牛膝10g,茯苓20g。

(4)備選方:本證乃瘀血積聚閉塞,可予行氣導滯,化瘀通阻為法,方用丹參桃紅芎蚓湯(丹參50g,桃仁、地龍各25g,紅花15g,川芎10g),症重便秘加麝香0.01g(另沖),水蛭0.5g,每劑分2天,每日分2~3次服。

(5)加減:抽搐者加鉤藤20g、僵蠶8g、天麻12g;驚悸、煩躁者加琥珀3g、朱砂4g;四肢癱瘓者加制馬錢子3g、杜仲12g及桑寄生、黃芪各15g。

術後注意防止發生併發症,如凝血塊阻塞導管,心臟內血栓形成、心內膜炎、敗血症等。

併發症少,使用較多。所用分流管是一種帶有貯液囊、壓力閥裝置,並不透X線,以利於透視下檢查。

【先天性腦積水的分證論治】

1.腎氣虧損

(1)治法:補腎益髓。

(2)方劑:補腎地黃丸(《證治準繩》)加減。

(3)組成:熟地黃20g,山藥20g,山茱萸15g,茯苓10g,澤瀉20g,牡丹皮10g,牛膝10g,鹿角膠5g(烊化),當歸15g。

(4)備選方:若系小兒先天性顱裂、脊柱裂併發腦積水,可應用鹿角膠合劑(鹿角膠、牛膝、山萸肉、山藥、熟地黃、當歸、茺蔚子、牡丹皮、澤瀉、茯苓、豬苓),配合外科手術治療。

(5)加減:面色咣白,形體消瘦,肢軟,神情呆滯者,加重熟地黃、鹿角膠、山藥、當歸等藥劑量;證見頭大頸細,囟門移開,顱縫分離,頭圍迅速增大者,加重茯苓、澤瀉、牛膝等藥之劑量;兼見眼球震顫,斜視或視力模糊,加枸杞子、菟絲子、決明子、菊花。

2.腎虛肝亢

(1)治法:滋腎養陰,平肝熄風。

(2)方劑: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和三甲複脈湯(《溫病條辨》)加減。

(3)組成:熟地黃20g,山藥20g,山茱萸20g,茯苓、澤瀉各15g,龜甲、鱉甲各10g,知母15g,黃柏10g,阿膠15g(烊化),白芍10g。

(4)備選方:對本證陰虛火旺而腎陽告乏者,宜陽中求陰,用河車大造丸(《扶壽精方》)(紫河車、龜甲、熟地黃、人參、麥冬、天冬、牛膝、杜仲、黃柏、砂仁、茯苓)。另用封囟散外敷囟門,以溫陽化水而除腦中之濁邪,內外敷合,可望取得較好療效。

(5)加減:陰虛發熱者加玉竹、白薇;心煩不安者加琥珀粉3g、珍珠母30g;筋惕肉瞤,時或驚叫,加天麻、鉤藤各12g,僵蠶8g;若腎虛髓熱,口幹舌紅,手足心熱者,可服地黃丸。

3.脾虛水泛

(1)治法:溫脾利水。

(2)方劑:附子理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五苓散(《傷寒論》)加減。

(3)組成:黨參15g,白術10g,乾薑10g,制附子2g(先煎),豬苓、茯苓、澤瀉各15g,桂枝10g。

(4)備選方:本證選方用藥可在傳統利小便基礎上,取張仲景前後分消利水之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合溫陽利水之五苓散。

(5)加減:食欲不振加焦三楂、焦麥芽、焦神曲;便溏加車前子(包)、山藥;嘔吐加半夏、竹茹、鮮生薑。

4.熱毒壅滯

(1)治法:清熱解毒,化瘀通絡。

(2)方劑:犀地清絡飲加減。

(3)組成:水牛角片30g(先煎),生地黃15g,連翹10g,燈心草10g,牡丹皮10g,赤芍lOg,桃仁10g,白茅根10g,薑汁10g。

(4)備選方:大便秘結,煩躁不安,可用涼膈散以清上焦壅熱;若肝經熱盛,驚跳目青者,用瀉青丸(《小兒藥證直訣》)或當歸龍薈丸(《宣明論方》)以瀉肝經之實熱。

(5)加減:抽搐者加全蠍6g、鉤藤20g、白芍15g;胸悶欲吐,舌紅苔黃者,用小陷胸東加膽南星12g、石菖蒲10g及地龍、天竺黃、牛黃各15g。

5.瘀血阻絡

(1)治法:化瘀通竅。

(2)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

(3)組成:當歸、川芎、赤芍各15g,桃仁、紅花、丹參各20g,地龍10g,麝香0.05g,牛膝10g,茯苓20g。

(4)備選方:本證乃瘀血積聚閉塞,可予行氣導滯,化瘀通阻為法,方用丹參桃紅芎蚓湯(丹參50g,桃仁、地龍各25g,紅花15g,川芎10g),症重便秘加麝香0.01g(另沖),水蛭0.5g,每劑分2天,每日分2~3次服。

(5)加減:抽搐者加鉤藤20g、僵蠶8g、天麻12g;驚悸、煩躁者加琥珀3g、朱砂4g;四肢癱瘓者加制馬錢子3g、杜仲12g及桑寄生、黃芪各15g。

術後注意防止發生併發症,如凝血塊阻塞導管,心臟內血栓形成、心內膜炎、敗血症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