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病是一種遇冷或情緒緊張後, 以陣發性肢端小動脈強烈收縮引起肢端缺血改變為特徵的疾病, 又稱肢端血管痙攣症。 發作時, 肢端皮膚由蒼白變為青紫, 而後轉為潮紅。 在雷諾病的診斷過程中, 應注意與手足紫紺症、網狀青斑、紅斑性肢痛症等相鑒別。
雷諾病在診斷過程需與哪些疾病區分
(1)手足紫紺症:此病原因不明, 多見於女性青春期。 臨床特點是手足皮膚呈持久性紫紺, 範圍廣, 呈手套和襪套形, 變色均勻, 皮膚細嫩, 皮溫明顯降低。 兩手症狀較足部重, 紫紺在氣溫低時和上肢下垂時加重,
(2)網狀青斑:患者皮膚在寒冷刺激等因素影響下, 細小動脈發生痙攣, 伴有繼發性細小靜脈擴張和血液滯留, 故皮膚表面出現網狀青斑。 此種皮膚改變可出現在四肢、頭頸和軀幹, 比較廣泛, 多見於下肢, 嚴重者可侵犯整個肢體, 很少單獨出現在手足。 原發性網狀青斑除畏寒和因青斑而感到不快外, 無其他症狀:繼發性者則有各原發疾病的臨床麥現。 根據上述特點, 易與雷諾病相鑒別。
(3)紅斑性肢痛症:這是一種以末梢動脈擴張和對溫熱敏感的疾病, 病因不明。 臨床表現的特點是手足有陣發性紅、腫、痛、熱四大症狀。
(4)凍瘡:它是一種寒冷季節性疾病, 多見於兒童和婦女。 末梢血管對寒冷敏感是其主要因素。 一般可發生在兩手、足、耳、鼻部, 尤多見於手背和耳廓。 凍瘡初期局部皮色蒼白, 繼而紅腫, 出現紅、紫或紫紅色界線性小腫塊, 壓之退色, 尤多見手背外側。 遇熱後常充血, 且有輕度灼癢感。 嚴重者出現水皰, 可形成潰瘍, 癒合慢, 常遺留萎縮性瘢痕。 氣溫轉暖後凍瘡逐漸好轉, 可復發。 多年復發者, 兩手皮膚可呈紫紅色, 形似手足紫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