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透過“次貸”看群體心理陷阱

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卡特夫妻, 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但是在美國, 以他們兩人的經濟收入和信用評分狀況, 是很難實現這個願望的。 因為如果嚴格依據信貸的條款, 任何一家信貸公司都不會為他們提供借貸支援的。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 次級貸款的政策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他們可以通過提高借貸利息提早得到一套不錯的房子。 於是, 在一家次級貸款公司的幫助下, 夫妻倆很快就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屋。 雖然他們需要為此付出更高一些的利息, 但卡特夫妻倆依然很興奮,
他們希望通過拼命工作、省吃儉用逐漸還清這筆貸款。 然而好景不長, 卡特的妻子因為一場大病而失去了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只能靠卡特一個人的工資來承擔房子的月供了, 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於是, 連續兩個月沒有如期還貸的卡特夫妻, 不僅信用評分出現了嚴重的滑落, 連剛剛擁有的漂亮房子也被銀行收了回去, 變得無家可歸了。 與此同時, 銀行也因為大量收回像卡特夫妻這類貸款人的房屋而難以周轉, 束縛了經營的手腳。 在美國, 像卡特夫婦這樣, 因為捲進“次貸”的旋渦而陷入困境的中低收入者, 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小視的群體。 也正是這樣一支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群體, 導致一些金融實體出現了危機,
成為社會經濟動盪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 是什麼樣的心理認知在作怪, 讓“卡特夫婦”們在明知有很大風險的情況下, 依然要上次貸這艘“賊船”, 讓一向精明的金融實體在深知“次貸”操作存在隱患的前提下還是要步入其中呢?
這是令社會心理學家們倍感棘手的課題。 心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一個人類社會難以避免的群體心理現象, 並將它們稱做“社會心理陷阱”。 那是一種先甜後苦的心理經歷。 比如, 某產品物美價廉, 於是人們蜂擁而至, 瘋狂購買, 結果卻引起了該產品的價格不斷攀升;再比如, 很多家長為了幫助孩子考上一所重點中學, 花了很多時間和錢財為孩子補習功課、考取各類證書,
最終卻導致孩子入學的門檻越來越高, 孩子們也在這一過程中學得筋疲力盡, 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再有, 食品加工業者為了使產品看上去更有賣相, 而過量使用添加劑, 造成消費者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 企業也因此而失去了信譽……
可以說, 社會心理陷阱是人們為了獲取眼前利益而共同挖出來的, 結果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捲入其中, 身受其害。 拿孩子入學為例, 獨生子女可以說是家庭唯一的希望, 因此, 每位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 於是想盡辦法, 要讓自己的孩子獲取一定的特殊才能。 上世紀80年代, 藝術特長成為最耀眼的升學捷徑, 於是考取一定級別的鋼琴證書, 幾乎成為孩子進入優秀學校的敲門磚。 家長們紛紛抓住了這根入學稻草,
不顧孩子對音樂的喜好程度而逼著孩子學習, 考級。 你的孩子考六級, 我的孩子就要考七級, 你的考七級我的就考八級, 總之證書級別是越來越高。 幾年下來, 家長們才發現, 手裡拿著高端考級證書的孩子已經站了滿滿一操場, 曾經的優勢現在卻絲毫經受不起競爭的考驗。 更糟糕的是, 一些孩子也從此對原本可以成為興趣愛好的演奏產生了嚴重的心理抵觸。 想一想, 現在有多少家庭的鋼琴已經落滿了灰塵, 成為一種擺設了呢?
很多時候, 我們是因為沒有看到隱藏的危害而做出一些不利於自我、不利於社會的事情來的, 也就是說, 我們並不是存心要用眼前的利益來換取整體的損失。
但現實生活中也存在這麼一群人, 他們在知道危機存在的情況下, 依然會鋌而走險。 這是由於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 總是喜歡帶著利己的期望而行動, 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思考它的負面成分。 也就是說, 人們總是習慣于利用好的期望替代客觀事實, 這可以說是人類在認識上共同存在的盲區。
以前文提到的卡特夫婦為例, 他們深知自己的經濟狀況是難以承受高額貸款利率的, 從理性判斷, 他們應該作出租房住以避免讓自己陷入經濟困境的選擇, 但是“次貸”誘人的政策以及身邊那些享受著“次貸”政策人們的現身說法, 深深地吸引著他們, 也調動起了他們心中的欲望, 使他們只看到了“次貸”的好處, 而弱化了自身承受能力上的不足, 甚至在接受“次貸”的時候沒有給自己留一點點迴旋的餘地。所以對他們來說,這套房子就如同建立在沼澤地上,禁不住任何風吹草動的茅屋。而銀行也在與其他金融實體的競爭過程中,由片面追求短期獲利,演變為最終失去更多的利益,甚至把自己也給搭了進去。
前面我們說過,社會心理陷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為它與每個人的心態、心理需求、心理滿足程度息息相關。雖然我們都知道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利害關係,但還是常常會作出瞻前不顧後的錯誤決定和行為。是不是這就意味著我們必定會掉入陷阱、品嘗惡果呢?未必,因為人類的內心深處存在著一種痛定思痛的能力,當危機成為一種警示的時候,心理機制會不自覺地作出積極有效的自我調整。它首先會推動我們將個人利益向群體利益靠攏,並形成利益共同體。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會感覺到安全,而社會安全可以說是我們共同的、也是最為基本的心理需求。與利益相比,危急時刻具有安全感恐怕會顯得更為重要。社會群體也因此將關注點往外移,並很快制定出一些更加符合大眾利益的規則來。個人的利益需求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漸弱化或者延滯,個體的心理認知也在這種背景下演變為一種有益的經驗而被保留下來,我們的心態也由此得以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
可見,群體心理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這種進化正是在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與社會危機的相互作用下而發生的。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甚至在接受“次貸”的時候沒有給自己留一點點迴旋的餘地。所以對他們來說,這套房子就如同建立在沼澤地上,禁不住任何風吹草動的茅屋。而銀行也在與其他金融實體的競爭過程中,由片面追求短期獲利,演變為最終失去更多的利益,甚至把自己也給搭了進去。
前面我們說過,社會心理陷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為它與每個人的心態、心理需求、心理滿足程度息息相關。雖然我們都知道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利害關係,但還是常常會作出瞻前不顧後的錯誤決定和行為。是不是這就意味著我們必定會掉入陷阱、品嘗惡果呢?未必,因為人類的內心深處存在著一種痛定思痛的能力,當危機成為一種警示的時候,心理機制會不自覺地作出積極有效的自我調整。它首先會推動我們將個人利益向群體利益靠攏,並形成利益共同體。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會感覺到安全,而社會安全可以說是我們共同的、也是最為基本的心理需求。與利益相比,危急時刻具有安全感恐怕會顯得更為重要。社會群體也因此將關注點往外移,並很快制定出一些更加符合大眾利益的規則來。個人的利益需求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漸弱化或者延滯,個體的心理認知也在這種背景下演變為一種有益的經驗而被保留下來,我們的心態也由此得以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
可見,群體心理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這種進化正是在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與社會危機的相互作用下而發生的。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