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為什麼拿中藥叫抓藥 抓藥與孫思邈有關

看完中醫, 一般都需要去拿藥, 從傳統來說, 去中藥房拿藥那叫“抓藥”, 那麼, 為什麼拿中藥叫做抓藥?抓藥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為什麼我們要去中醫藥房拿藥叫做抓藥呢?

中藥都是一劑一劑配的, 那怎麼叫“抓”呢?“抓藥”一次說來話長,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與唐代孫思邈有關。

抓藥的由來

年長一些的人到中藥房去配藥, 稱之為“抓藥”。 這中藥明明是一劑一劑配的, 怎麼叫“抓”呢?“抓藥”一詞說來話長,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與唐代孫思邈有關。

人稱“藥王”的孫思邈, 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 他自幼聰穎好學, 自謂“幼遭風冷,

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 罄盡家產”。 長大後, 精通醫術, 著有傳世之作《千金方》等。

據傳, 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 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有好的藥材, 他都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 或進入深山老林, 或攀登懸崖絕壁, 或穿越河川峽谷。 因為藥王每次采的藥材頗多, 各種藥材不能混放串味, 否則會影響藥材功效。 於是, 孫思邈想了個辦法, 在衣服和褲子上縫了很多小口袋, 凡采到一種藥材, 就裝到一隻小口袋裡, 以便采藥途中行醫時方便用藥。 孫思邈采藥走到哪裡, 行醫治病就到哪裡。 每次診病後, 都是從小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藥來, 所以人們把它叫做“抓藥”。

藥店出現後, 為了使眾多草藥不混雜, 也便於分類抓取, 店主仿照藥王的辦法,

在藥櫃裡做了一個個抽屜, 抽屜裡再隔成幾個方格, 放置各種藥材。 以後, 又逐漸發展成“百子櫃”, 即藥店的壁櫃裡有上百個抽屜, 每個抽屜又分隔成四格, 老藥工們就在“百子櫃”裡按藥方快而准地“抓藥”。 現在, 很多中藥房裡已不見“百子櫃”, 通常把較為名貴的藥材放在玻璃瓶內, 一般藥材仍放在櫃子裡, 傳統的“百子櫃”可謂名不符實了, 現在藥工“抓藥”的“準星”也欠“火候”了。

抓藥的傳說

有了藥方, 就要到藥店去抓藥。 在藥店裡, 你可以看到司藥人員把處方放在櫃檯上, 手裡拿著戥子, 到身後的藥櫃上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裡去抓藥。 如果是位老藥工, 他一看是幾克, 在小格裡用手一撮, 用戥子一量, 准是幾克。 人常說熟能生巧,

這種過硬本領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藥實踐練出來的。 新藥工抓藥, 就達不到這樣的水準了。

提起抓藥, 還有一段動聽的傳說。 唐代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采藥, 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有好的藥材, 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 或進入深山老林, 或攀登懸崖絕壁, 或穿越河川峽谷。 因為采的藥材很多, 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 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 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 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 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 凡采到一種藥材, 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裡, 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次, 孫思邈行醫采藥來到一個村莊。 忽然間一陣狗叫, 只見有一婦女躺在地上, 嘴裡不斷發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聲。 原來這位婦女的小腿被狗咬傷了,

鮮血直流。 他急忙從圍身口袋裡拿出一種藥來, 給這位婦女敷上, 不大一會, 這位婦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 疼痛也減輕了許多。 她的丈夫趕來, 見此情景, 十分感激, 忙拜謝藥王的救治之恩。

藥王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裡, 行醫治病到哪裡。 他給病人診治後, 就從口袋裡拿出藥來, 因為藥物配伍不需要很多, 總是從小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 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

後來, 人們開藥店, 為了使眾多藥物不易混雜, 更便於分類取藥, 店主也仿照藥王的辦法, 將藥櫃內做成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 小抽屜裡再隔成三個或四個方格, 來貯藏放置各種藥材。 小抽屜的外邊寫上中藥名稱, 以便記取,

免於混淆。 直至今天, 病人到藥店買藥時, 有的地方仍叫"抓藥"。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抓藥”, 這一詞的由來, 大家對抓藥應該有更深入的瞭解了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