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 明知有病, 不願吃藥。 有些病人雖然已被確診為高血壓病, 但自覺沒有什麼特別難受的症狀, 或對吃藥感到厭煩, 或擔心吃藥上癮, 或擔心藥物會有副作用而拒絕服用降壓藥。 這些人的血壓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 久而久之, 勢必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害。 夏主任說, 控制血壓的目的是保護靶器官, 防止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腎病等並發病。 對於血壓在150/90mmHg左右輕度的血壓偏高患者可以先不吃藥, 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進行調控, 如果觀察3—6個月血壓控制不好, 就必須用藥物控制。
誤區二 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 許多高血壓患者只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時才服降壓藥, 還有的患者測量血壓不高就不吃藥, 等到血壓升高後再服藥, 其實, 這些作法都是很不科學的。 降壓藥吃吃停停, 會引起血壓忽高忽低, 上下波動。 有研究證實, 血壓經常波動對人體危害很大, 甚至比輕、中度高血壓的危害還要大。 高血壓病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目前尚沒有任何辦法和任何一種藥物能從根本上治癒高血壓, 需要終生用藥物控制。 目標血壓達到後, 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劑量,
誤區三 跟著別人的經驗用藥。 門診上經常看到一家多人都有高血壓, 吃一樣的藥, 結果有的血壓控制較好, 而有的控制不好。 有的高血壓病人不到醫院去看醫生, 而是根據別人的經驗自己到藥店買降壓藥。 其實, 高血壓病因複雜, 臨床分型很多, 每個人因年齡不同、自身高危因素不同、合併性疾病不同, 對藥物的反應性、適應性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目前的各種降壓藥品種很多, 各種藥的性能也各不相同, 因此, 高血壓病人不能用同一個固定的模式服藥, 而應堅持“個體化”的用藥原則。 如合併有腦血管疾病的, 應首選鈣通道拮抗劑;合併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尿蛋白的,
誤區四 盲目追新、追貴。 門診常見有的病人點名要藥, 讓醫生開廣告上推薦的新藥, 或者要“最好、最貴”的藥。 夏主任說, 一是有些廣告上說的所謂新藥並不一定就新, 許多藥成分都是一樣的, 只是不同廠家使用的商品名不同而已;二是廣告上推薦的新藥在治療效果上不一定比臨床上使用多年的老藥好,
誤區五 來回換藥。 有不少病人不按照醫生的指導用藥, 而是自作主張, 換來換去, 結果導致血壓大幅波動, 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 究其原因, 有的是降壓心切, 要立竿見影, 吃藥3天效果不明顯就換藥;有的是吃藥後有不良反應, 害怕副作用;也有的是受周圍高血壓病人的影響, 如前面說的,